紫薇褐斑病

紫薇褐斑病

紫薇褐斑病也是園林植物上廣泛發生的一種病害,在紫薇生長季節常常發生。褐斑病嚴發生重時常常會導致植物葉片大量枯黃、脫落,影響觀賞和開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紫薇褐斑病
  • 別名:立枯絲核疫病
  • 主要危害作物:紫薇
  •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
相關症狀,相關病原,發病規律,防治方法,

相關症狀

紫薇褐斑病的病原菌也是一種真菌,主要也是侵害葉片,並且通常是下部葉片開始發病,後逐漸向上部蔓延。發病初期病斑為大小不一的圓形或近圓形,少許呈不規則形;病斑為紫黑色至黑色,邊緣顏色較淡。隨後病斑顏色加深,呈現黑色或暗黑色,與健康部分分界明顯。後期病斑中心顏色轉淡,並著生灰黑色小霉點。發病嚴重時,病斑連線成片,整個葉片迅速變黃,並提前脫落。
褐斑病是由千屈菜科尾孢菌侵染引起,病菌是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器的形式在病殘體上越冬,次年通過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並借氣流或風雨傳播蔓延。在高溫多雨,尤其是暴風雨頻繁的年份或季節易暴發;通常下層葉片比上層葉片易感染。

相關病原

Pseudocercospora lythracearum(Heald & Wolf)Liu & Guo異名:Cercospora lythracearum Heald et wolf稱千屈萊科假尾孢,屬牛知菌類真蘆。病斑兩面的小黑霉點即病原菌。子座小,球形褐色,大小15~40μm。分生孢子梗成柬,不夕枝,色淺,無隔膜,間有膝狀屈曲1~2處,頂端圓,大小5~50×2~3.5(μm)。分生孢子色極淺,倒棍棒形至圓筒形,多彎曲,有不明顯隔膜,大小20~85×2~3.5(μm)。

發病規律

病菌以茵核或在植物殘體上的菌絲渡過不良環境條件。菌核有很強的耐高低溫能力,侵染。發病適溫為21℃—32℃。由於絲核菌寄生能力較弱,對於處於良好生長環境中的禾草,只能造成輕微發病。只有當冷季型禾草生長於不利的高溫條件、抗病性下降時,才有利於病害的發展,因此,發病盛期主要在夏季。當氣溫升至大約30℃,同時空氣濕度很高(降雨、有露、吐水或潮濕天氣等),且夜間溫度高於20℃時、造成病害猖獗。另外,枯草層較厚的老草菌源量大,發病重。低洼潮濕、排水不良、田間鬱閉、氣候溫度高,偏施氮肥,植株旺長,組織柔嫩,凍害,灌水不當等因素都極有利於病害的流行。 

防治方法

①園藝防治:及早發現,及時清除病枝、病葉,並集中燒毀或深埋,以減少病菌來源。加強栽培管理、整形修剪,使植株通風透光;家庭盆栽的最好每年更換新土。
②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可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