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萁苗,中藥名。為紫萁科植物紫萁Osmunda japonica Thunb.的嫩苗或幼葉柄上的綿毛。分布於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具有止血之功效。常用於外傷出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紫萁苗
- 界:植物界
- 門:蕨類植物門
- 綱:蕨綱
- 目:真蕨目
- 科:紫萁科
- 屬:紫萁屬
- 種:紫萁
- 採收時間:春季
- 用量:外用:適量
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嫩苗或幼葉柄上的綿毛。
性味
味苦,性微寒。
功效
止血。
主治
外傷出血。
相關配伍
治外傷出血:①(紫萁)鮮嫩苗,搗爛外敷傷處。(《廣西本草選編》)②紫萁幼葉柄上的綿毛,烘乾研粉外敷。(《全國中草藥彙編》)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乾品研末敷。
採集加工
春季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紫萁,又名貓蕨、飛蛾七、月亮葉、老虎牙、水骨菜、腳萁、腳蕨蘭、野雞羽、大葉狼萁、毛貫眾、高腳貫眾、鐵葉狼萁、漏精草、冷水草、雞頭蕨、紫萁仙、白線雞尾、薇、金貝草、狼萁、大葉狼衣、薇貫眾。植株高50-80厘米或更高。根狀莖短粗,或成短樹幹狀而稍彎。葉簇生,直立,柄長20-30厘米,禾稈色,幼時被密絨毛,不久脫落;葉片為三角廣卵形,長30-50厘米,寬25-40厘米,頂部一回羽狀,其下為二回羽狀;羽片3-5對,對生,長圓形,長15-25厘米,基部寬8-11厘米,基部一對稍大,有柄(柄長1-1.5厘米),斜向上,奇數羽狀;小羽片5-9對,對生或近對生,無柄,分離,長4-7厘米,寬1.5-1.8厘米,長圓形或長圓披針形,先端稍鈍或急尖,向基部稍寬,圓形,或近截形,相距1.5-2厘米,向上部稍小,頂生的同形,有柄,基部往往有1-2片的合生圓裂片,或闊披形的短裂片,邊緣有均勻的細鋸齒。葉脈兩面明顯,自中肋斜向上,二回分歧,小脈平行,達於鋸齒。葉為紙質,成長後光滑無毛,乾後為棕綠色。孢子葉(能育葉)同營養葉等高,或經常稍高,羽片和小羽片均短縮,小羽片變成線形,長1.5-2厘米,沿中肋兩側背面密生孢子囊。
生長環境
生於林下、山腳或溪邊的酸性土上。分布於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相關論述
《廣西本草選編》:“清熱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