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縣紫荊遺址
發現的遺蹟有房址2座、窖穴60多個、陶窯2 座、.墓葬16座,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骨 器等。現將發掘情況分述如下:鬢圖一82ZJT:,東壁地層剖面圖 1、耕土層Za、黃色土Zb、灰褐色土3、灰色土4、淺褐色土5、淺黃色土 一、地層堆積 據了解,過去當地村民曾在遺址範圍內挖溝修渠、深翻土地,遺址文化堆積曾遭到嚴重的擾動。據本次發掘的情況看,發掘區的西部破壞嚴重,東部則相對保存較好。現以靠近東部的T:,的東壁剖面和偏西部的T。西壁剖面為例,將遺址的地層堆積簡述如下: 東部堆積分為五層(圖一): 第一層:耕土層,厚約25厘米左.
蓬萊紫荊山遺址
紫荊遺址在丹江南岸約一平方華里的一個叫紫荊城的高台地上。台地高出河岸一丈二、三到一丈七、八。背靠南山,面臨丹江,地面寬闊平坦,周圍森林茂密,山間有禽獸野果,水裡盡蚌螺魚蝦。向東可與庾原的部落相往來,向西可與東龍山的部落相聯繫,這種自然環境很適宜於原始農耕和漁獵,真是人類棲息生活的好地方。在發掘之前,人們在紫荊城及其附近,常常會揀到一些經過磨光的石頭及一些奇形怪狀的盆、罐等陶器碎片,這就引起了有關人們的注意。後來經過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七七年相繼勘察及實際挖掘,便證明了這裡是一處新石器時期的遺址,在地方的原名紫荊城就定名為紫荊遺址。這個遺址就象西安半坡遺址一樣,具有同樣的歷史價值,並且包括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不同文化類型,有些出土文物還要早於半坡。在一九七七年發掘的一千四百餘平方米麵積中,發現了九十餘個人們儲藏東西的窖穴,七個燒陶器的窯和四十多座墓葬。生產用具、生活用具則遍地皆是。這些都說明當時這裡長時期的居住著人類。窖穴相當稠密,形狀有布袋形的,有鍋底形的,也有透鏡形的;有的比較完整獨立,有的互相打破,還有後期的壓著早期的。燒陶器的窯,多已殘破,形狀有的象瓢,有的很圓。瓢形的與半坡遺址中的相接近,窯室比較大些;圓的只有三尺多些。窯內還存留有窯篦,並有燒窯時添柴燒火的火膛。墓葬分布比較密集,離地面深淺不一,早期晚期互相疊壓或互相打亂。埋葬的形式除了象常見的仰身直肢葬、側身葬、俯身葬、及男性直肢仰身、女的側身曲肢的合葬外,有些骨架姿勢歪、扭、屈、曲異常,有的肢體殘缺,有的身上還壓著一些石頭塊,有的頭部或頸部還插有銳利的骨器,這些大約都是受到懲罰而致死的。埋葬小孩子多肯用瓮棺,瓮棺的附近還常殉葬有整個的豬或整個狗的。看來當時對小孩子的死亡是十分悲痛的,所以在埋葬上也十分重視。一般大人死亡後沒有殉葬品或者很少。早期的即靠下層的,殉葬多用陶缽,晚期的有陶罐、陶盆等。總的看,用整豬整狗殉葬的習俗比較特殊,半坡展覽館還不曾見過。
從發掘出土的生活用具、生產工具看,大體有陶器、石器、骨器等。
陶器,有作飲具用的鼎、鬲、三足罐形鼎、三足缽以及鬹、盉、斝等;有當碗用的缽、圈足缽;有作盛器用的尖底瓶、罐、瓮、缸、盆、盂等;還有杯、觚等用具及裝飾用的陶環。這些,都是當時用來做飯,盛飯、存放食物等日常生活用具。陶製的工具有刀,有紡線用的紡輪和球形物。此外還有玩耍用的陶猴、陶口哨。口哨有一個音眼的,有兩個音眼的,兩個音眼的還能吹出兩種聲音來。這種玩具在別處也比較少見。陶器上一般都有好看的花紋,紋飾有用繩壓印的繩紋,有象各種編織籃子的籃紋,有用不同的泥條泥塊貼上的附加堆紋,有用尖器挖挑的剔刺紋,還有鏤 孔。這都是為了裝飾器皿、美化生活使先民們發揮了他們的藝術才能。此外,能夠說明先民們那時對更高的藝術要求的便是彩陶,即在燒制的陶器上不僅有各種紋飾,還出現了不同色彩的繪畫。彩陶在這裡比較普遍,有紅色黑色兩種顏色的,有褐色黑色兩種顏色的。這類彩色花紋多半繪畫在缽、盆、瓶等器具上。
石器大部分屬生產工具,有石斧、石錛、石鑿、石鏟、石刀,還有鏃、網墜、球、鐮、磨石、磨棒等生產、生活用具及裝飾用的石環。
骨器,有骨錐、骨針、刀、鏃、鏟、魚鉤、卜骨等。骨料多採用獸類的股骨,一端磨製成銳利的鋒刃,另一端仍保留著原來的骨節 以便執拿。骨錐形制多樣,有的磨製成精緻的圓錐形或扁錐形,有的則是打製成錐形只磨出一個光尖。骨針、魚鉤都磨製的十分精巧,大小式樣和現在的鋼針、魚鉤相同。骨剷除使用狗、豬、鹿、羊的股骨製作外,還有用豬的下頜骨製作的。卜骨只是把骨片的一面燒黑,一面原樣不變,用以測算吉凶,這種卜骨是早期卜骨的特點之一。
根據以上挖掘出土的情況可以看出,紫荊遺址的文化堆積,可以分為四個文化階段和許多個不同的文化類型,最上層為距今三千四百多年前的西周文化層,即西周時期居民部落遺址。往下邊便是距今四千三百至四千五百年前的“龍山文化層”,龍山文化層包含著陝西龍山文化的客省莊二期文化,也包含了河南龍山文化的不同類型。往下第三層即為距今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層,它包括了仰韶文化的整個階段。最下層是距今七千年前的老官台文化層。從這幾個文化層的存在,有力的說明了從很遠很遠的原始社會,先民們就開始在我們商縣的丹江河谷勞動、生息、繁衍,樹寫著中華民族及商縣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