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灌木,高1-5米。枝條圓柱形;枝條、
葉片下面、
葉柄、
花序、苞片、花萼和花冠的外面均密被白色或黃白色星狀絨毛及腺毛。葉對生,葉片紙質,窄卵形、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5-14厘米,寬2-5厘米,頂端漸尖或急尖,基部圓、寬楔形或楔形,有時下延至葉柄基部,葉緣具細齒,齒端有尖凸尖,上面深綠色,幼時被疏星狀毛,後變無毛;側脈每邊8-10條,上面扁平,乾後稍凹陷,下面略凸起;葉柄長5-10毫米。
花芳香,多朵組成頂生的穗狀聚傘花序;花序長5-15厘米,寬2-3厘米;花梗極短或幾無梗;苞片線狀披針形,長1-2.5厘米;小苞片線形,長約6毫米;花萼鐘狀,長3-4.5毫米,內面無毛,花萼裂片狹三角形,長1.5-2毫米,寬0.5-1毫米;花冠紫色,喉部橙色,長9-14毫米,
花冠管長8-10毫米,內面除基部無毛外均被星狀柔毛,花冠裂片卵形或近圓形,長2-4毫米,寬1.5-3毫米,邊緣齧蝕狀,內面和花冠管喉部密被小鱗片狀腺體;雄蕊著生於花冠管內壁上部,花絲長0.5毫米,花葯長圓形,長約1.5毫米,頂端不達花冠管喉部;子房卵形,長約2毫米,被星狀毛,花柱長約1.5毫米,基部被星狀毛,柱頭棍棒狀,長約1毫米。蒴果長卵形,長6-9毫米,直徑3-4毫米,被疏星狀毛,基部有宿存花萼;種子長圓形,長0.5毫米,褐色,周圍有翅,翅寬約0.5毫米。花期5-10月,果期7-12月。
產地生境
主要分布在中國長江以南的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和西藏等省區。生長於海拔1200-3800米山地疏林中或山坡灌木叢中。喜光,稍耐陰,耐寒性不強,能耐-15℃的低溫。耐酷暑。耐乾旱和瘠薄,對土壤適應性強,但喜肥沃、濕潤和排水良好的土壤。
繁殖方法
用播種、扦插或分株繁殖。
播種
因種子小,適於高床撒播,要注意保濕,搭棚遮陰,待苗木10厘米左右分栽培育大苗。苗木換床可用裸根移栽,圃地需進行精耕細作,為防止病蟲害發生,在整理圃地時每畝施入鋅硫磷顆粒3-4千克和3%
硫酸亞鐵溶液300千克。換床移栽後立即灌水。因紫花醉魚草生長快,株行距不要太小,以35厘米×50厘米為宜。移栽完畢,用遮陽網覆蓋小苗7天后,於下午撤去遮陽網,再澆一次透水,經7-10天即可成活。
扦插
春、秋季扦插均可,春季扦插用一年生休眠枝作插穗,生產上多以生長季節進行嫩枝扦插,成活率高、生長快、繁殖迅速。嫩枝扦插時,塑膠大棚扦插較好。插床內河沙用
高錳酸鉀或多菌靈消毒。將半木質化枝條剪成10厘米長的插穗,下部葉片全部去掉,上部留2片。上剪口距芽1厘米平剪,下剪口在芽下面斜剪。用木片把河沙劃開一道深5厘米的溝,將蘸過生根劑的插穗擺放整齊後覆沙。扦插密度以葉片互不接觸、分布均勻為好。待整畦全部插完後再噴一遍透水,生根前每天噴水2次,保持棚內溫度28℃左右,相對濕度90%以上。5、6月份約20天生根,7、8月份2周開始生根。生根後控制水分,注意通風,根據生根情況,揭去拱棚。煉苗一周后移栽。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紫花醉魚草對土壤要求不高,所以在定植前深翻土壤,平整土地即可。栽植密度為2米×2米,以保持生長所需的空間,避免相互擠壓,影響冠型。
栽植方法:栽植前除去枯死和腐爛的部分,適當修剪過長的主根和側根。栽植時擺正根系,使之舒展,採取“三埋兩踩一提苗”的種植方式,栽植深度在根際線以上5厘米左右。
修剪方法:修剪時要採取短截、疏枝相結合的方法,將過密枝條、冗雜枝和過長枝條剪除,內部枝條可進行輕短截,使其高於外部枝條。對於一些長勢過旺的枝條則應摘心處理,防止其過長而影響觀賞。
養護管理:苗木定植後,及時灌定根水,以後根據情況適當澆水。注意防治白粉病、煤污病等病蟲害,栽培過程中須及時清除雜草。種植後先對苗木進行保活養護,即2-3天灌溉1次,每次灌溉2小時;在確保成活的前提下進行節水灌溉,每周澆灌2次,每次澆灌2小時。
主要價值
觀賞:紫花醉魚草花繁葉茂,紫花開在少花的夏季尤為可貴,宜在路旁、牆隅、草坪邊緣、坡地叢植,也可植自然式花籬。
藥用:紫花醉魚草嫩莖和花可供藥用,味辛、苦,性溫,有毒,全株有解表、解毒、活血、祛風、驅蟲等作用,主治痄腮、癰腫、瘰病、蛔蟲病、鉤蟲病等。夏、秋季採收,切碎,曬乾或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