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癱風,中醫病名。是指以皮膚黏膜出現不高出膚面的青紫色或紫紅色斑塊或斑點為臨床症狀。多見於體質虛弱的女性。相當於西醫病名紫斑。本病一般預後良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紫癱風
- 別名:紫斑
- 常見發病部位:皮膚
- 相關西醫疾病:紫斑
- 常見病因:風毒入絡、熱入營血、陰虛火旺
- 多發群體:體質虛弱的女性
- 疾病分類:外科—皮膚病
- 傳染性:無
名詞解釋,與西醫病名的關係,病因,病機,診查要點,辯證論治,辯證要點,治療原則,證治分類,其他療法,轉歸預後,預防調護,
名詞解釋
是指以皮膚黏膜出現不高出膚面的青紫色或紫紅色斑塊或斑點為臨床症狀。多見於體質虛弱的女性。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根據本病臨床表現及特點,與西醫病名紫斑基本相同。
病因
多因熱毒竄絡,血熱妄行,或脾虛氣不攝血,或外傷等,使血不循經,外溢肌膚而成。
病機
紫斑之病位在肌膚,為血液不循常道,溢於脈外而瘀於肌膚所致。疫癧熱毒熾盛,熱入營血,或毒物刺激,風毒入絡,迫血妄行,血出於肌膚之間,成為紫斑;素體陰虛,勞欲過度,或久病傷陰,營陰內耗,陰虛火旺,傷及脈絡,故見肌衄而現紫斑;稟賦不全,脾氣虧虛,統攝無權,血液不循常道,溢於脈外,可皮下出現紫斑。
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
1.指四肢、尤其是下肢、臀部等出現大片紫斑,斑點大小不一。分布不勻,顏色深淺不一,壓之不退色。可有鼻衄、齒衄、女性月經過多、血尿、黑便、皮下血腫等出血表現。
2.根據病情。實驗室檢查等進行診斷思考,如:
(1)體質虛弱的女性,臨床常有紫斑表現,而檢查可無特殊改變,一般屬脾虛氣不統血之證。
(2)全血細胞減少,骨髓巨核細胞明顯減少的紫斑,多為髓勞。
(3)骨髓液塗片示白血病細胞大量增生,或有核細胞顯著增多,或淋巴細胞顯著增多,多為血癌。
(4)易出血而難止,出血時間、血小板計數和形態均正常,凝血活酶時間延長,而凝血酶原時間和凝血酶時間,因子相關抗原均正常,多為血溢病。
(5)有食大量新醃製鹹菜或變質剩菜史,起病急,有腹痛腹瀉等症,血液檢驗高鐵血紅蛋白顯著增高者,為菜烏紫病。
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本病從虛實、營血來辯證。入營分表現為紫斑或風團、水腫,皮膚瘙癢,或有腹痛;入血分表現為皮膚出現青紫斑點或斑塊,或伴有鼻衄、齒衄,便血、尿血;虛證表現為皮膚青紫斑點或斑塊,時發時止,常伴鼻衄、齒衄。
治療原則
本病入絡給予疏風解表、合營通絡;入營血證給予清營涼血止血;氣不攝血證給予補氣攝血;陰虛火旺證給予滋陰降火、涼血止血;淤血阻滯給予行氣化瘀、和絡止血。
證治分類
1.風毒入絡證
證候:有食物或藥物過敏原因可查,突現紫斑或風團、水腫,皮膚瘙癢,或有腹痛,脈浮。
治法:疏風解毒、和營通絡。
方藥:四物消風湯加減。
常用藥:當歸、川芎、赤芍、乾地黃、防風、荊芥穗、白鮮皮、生薏苡仁。
2.熱入營血證
證候:皮膚出現青紫斑點或斑塊,或伴有鼻衄、齒衄。便血、尿血,發熱,口渴,便秘,舌絳,苔黃,脈數。
治法:清營涼血止血。
方藥:犀角地黃湯加玄參、紫草、仙鶴草等。
常用藥:犀角、生地黃、熟地黃、牡丹皮、白芍藥、蒲黃、梔子、鬱金、生末水(即童便)、黃柏、黃芩。
3.氣不攝血證
證候:體弱久病,時現紫斑,神疲乏力,頭暈目眩,面色蒼白或萎黃,食欲不振,舌質淡,脈細弱。
治法:補氣攝血。
方藥:歸脾湯加減。
常用藥:白朮、當歸、白茯苓、黃耆(炒)、龍眼肉、遠志、酸棗仁(炒)、木香、甘草(炙)、人參。
4.陰虛火旺證
證候:皮膚青紫斑點或斑塊,時發時止,常伴鼻衄、齒衄。或月經過多,顴紅,心煩,口渴,手足心熱,或有潮熱盜汗,舌紅苔少,脈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涼血止血。
方藥:知柏地黃湯加減。
常用藥:熟地黃、山茱萸、乾山藥、澤瀉、茯苓(去皮)、丹皮、知母、黃柏。
5.瘀血阻滯證
證候:皮膚瘀斑或瘀點,肌膚甲錯,面色暗黑,口渴但不欲飲,舌質紫暗或斑點,舌下靜脈曲張,脈澀。
治法:行氣化瘀、和絡止血。
方藥:血府逐瘀湯加減。
常用藥:當歸 、生地、 桃仁、紅花、 枳殼 、赤芍、 柴胡、 甘草、桔梗、 川芎、牛膝。
其他療法
1.體針療法:取穴常用足三里、血海、陰陵泉、三陰交等。
2.耳針療法:取穴常用肺、神門、交感、腿、皮質下等。
轉歸預後
本病一般預後良好。
預防調護
1.注意休息,避免過度疲勞,防止碰傷,跌傷。
2.保護皮膚清潔衛生,防止感冒,避免接觸各種誘發肌衄的“不正之氣”。
3.忌食油膩、辛辣、香燥等生熱動火食物,以及魚、蝦、蟹、牛乳等腥味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