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科學研究,
形態特徵
紫杉樹別名紅豆杉,赤柏松,屬常綠喬木或灌木,是雌雄異株、異花授粉植物。球花小,單生於葉腋內,早春開放;雄球花為具柄、基部有鱗片的頭狀花序,有雄蕊 6~14,盾狀,每一雄蕊有花葯 4~9 個;雌球花有一頂生的胚珠,基部托以盤狀珠托,下部有苞片數枚;種子堅果狀,球形,著生於紅色肉質杯狀假種皮中,當年成熟。
生長環境
紅豆杉屬植物為典型的陰性樹種。常處於林冠下喬木第二、三層,散生,基本無純林存在,也極少團塊分布。其天然更新方式有兩種:種子繁殖和無性系萌芽繁殖。可能由於物種間隔離(是散生於林中)或花時不遇(雌雄異株、異花授粉),使傳粉受精受阻,種子產生數量少。其種子假種皮味甘甜可食,鳥類、動物也取食],使殘存種子數量更少。另一方面,其種子種皮厚,處於深休眠狀態,自然狀態下經兩冬一夏才能萌發],即使正常萌發,形成的幼苗抗逆性差,成活率也很低。顯然紅豆杉屬植物靠種子繁殖,擴大種群、拓展生存空間的策略是行不通的。比較而言,萌芽繁殖成活率高得多,能很好適應環境的變化,這種無性繁殖方式在利用資源和空間上,得益於母體提供充足的物質和能量而具有明顯的整合作用 (Intergration),但這也只能就地維持種群而不能擴大種群。因此,紅豆杉屬植物天然更新能力弱。上述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決定了野生紅豆杉資源的分散性、有限性及發展的難度,這也正是其珍稀瀕危的客觀內因。
紫杉樹較高,可達15米左右。因此花語為“高傲”。
分布範圍
美國、加拿大、法國、印度、緬甸和中國等地都有分布。
科學研究
1958年,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NCI)制訂了一項從植物中篩選抗癌活性物質的計畫。作為35000種篩選之一的太平洋紫杉樹皮也被送到了NCI。經過多年的研究,科學家們從太平洋紫杉樹皮的提取物中發現了紫杉醇,並揭示了紫杉醇通過促進聚合,阻止微管解聚,從而抑制細胞分裂的獨特抗癌作用機理。1992年,紫杉醇(泰素)獲得了美國FDA的新藥批准。
世界有關專家學者確認,紫杉醇是未來最有開發前途的抗癌藥物之一。從目前國際市場看,用紫杉醇為原料的抗癌藥品發展前景光明。但資源的稀缺一直是制約紫杉醇成藥生產的瓶頸,由於紫杉資源稀少,紫杉醇價格暴漲,僅去年,全球紫杉醇針劑的銷售額已超過20億美元,而在國際市場上,優質紫杉醇每公斤的售價竟然高達18萬美元。
1992年初,一支國際植物考察團專程到雲南西北部的分水嶺原始森林考察杜鵑花,竊取了紅豆杉標本,以後兩年多時間裡,思茅、麗江、怒江、迪慶、西雙版納等地區出現了專門收買紅豆杉樹皮的商販。林區附近的居民,不問樹皮有何用途,只為每公斤可賣3-5元,便身背乾糧,手持刀斧,成群結隊上山尋找紅豆杉樹種,一旦發現便蜂擁而上。先到者把刀斧砍在樹上,拍拍胸脯:“這棵是我的!”便迫不及待撕剝起來。嫌其高處不方便撕剝,乾脆砍倒,把主幹和支幹上的樹皮都撕剝個精光,收集起來堆好,分批搬出林區運回家去。有的全家人出動,夜宿林中,燒起篝火,輪流看守,以防他人“順手牽皮”,天明後繼續砍剝。
據統計,我國80%的紅豆杉資源嚴重被毀,如果20世紀80-90年代或者更早些時候,就注意紅豆杉的市場需求,嚴格保護紅豆杉,早早栽培,也不至於讓活了幾千年的野生紅豆杉被活活剝皮,釀成無法挽回的損失。”待到國人醒悟過來,為時已晚,紅豆杉所剩無幾了。原先遺棄的樹幹,被加工製成各式杯、碟、盤等餐飲具,冠以防癌保健佳品,風靡一時。而在美國,自1992年後,紫杉醇身價逐年水漲船高。據植物學家介紹,美國也有大量的野生紅豆杉,但美國法律允許從境外進口紫杉醇,卻絕不允許在其國內利用紅豆杉。由於開發中國家對紅豆杉價值認識上和立法上的滯後,自1992年以後,全球除美國、加拿大等少數國家之外,關於野生紅豆杉遭到了人為破壞的報導不斷出現在各環保網站和媒體上。
由於紫杉樹中的紫杉醇含量僅為0.001—0.002%,每生產1公斤紫杉醇,需用紫杉樹皮30噸。資源量本來就有限的紫杉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大量樹皮的採集也帶來了毀滅性的破壞,瀕臨滅絕的紫杉已被國家禁伐,為了獲得紫杉醇,國內外都在加緊研究原料的 生產途徑,建立大規模的集約化紫杉種植基地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