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紫木凼金礦床
- 外文名:Zimudang gold deposit
- 產地:貴州省興仁縣
- 學科:礦床地質學
- 性質:礦床
特徵,礦物組成,結構構造,
特徵
紫木凼金礦床即位於背斜西段軸部,主要產於軸側並與軸線平行的斷裂蝕變帶中,礦體大小及品位變化高低常與斷裂蝕變程度有關。區內主要出露上二疊統龍潭組、長興組、大隆組及下三疊統夜郎組地層。夜郎組,,為主要賦礦層,是一套粉砂質粘土岩、泥質鈣質粉砂岩、灰岩、泥灰岩夾生物碎屑灰岩、鮞狀灰岩互層,呈明顯條紋、條帶狀構造。礦體、礦化體與圍岩的界線很不明顯,由化驗品位圈定。主礦體位於下斷裂中,呈板狀、透鏡狀。地表出露長千餘米,延深400米,平均厚度4.14米,平均品位5.16克/噸。礦區氧化帶發育,距地表30~50米以上為氧化礦。
礦物組成
原生礦金屬礦物主要有黃鐵礦、毒砂、白鐵礦,非金屬礦物主要有水雲母、方解石、白雲石,其次有雄黃、石英、高嶺石等。氧化礦石以褐鐵礦、粘土礦物(高嶺石)、石英為主。金呈微細粒狀,僅在氧化礦中見少量顯微金。原生礦石呈浸染狀、條帶狀、角礫狀構造,氧化礦石呈團塊狀、角礫狀、多孔狀構造。圍岩蝕變主要有方解石化、白雲石化、矽化、黃鐵礦化等。礦床類型屬碳酸鹽岩、細碎屑岩與構造蝕變有關的微細浸染型金礦床。2004年,黃金產量達5000兩以上。
結構構造
一、褶皺橫跨興仁、貞豐兩縣的灰家堡背斜為紫木凼金礦床的主體構造。背斜東起貞豐者相,西至興仁老王箐,全長約18公里,寬約5公里。總體近東西向,受後期構造影響,局部地段偏轉為北西向。核部地層為龍潭組、長興組、大隆組,翼部地層為夜郎組和永寧鎮組.岩石傾角較緩,一般5- -20度,兩翼基本對稱,為較典型的寬緩褶曲構造。
沿背斜軸部,次級褶曲和斷裂構造較發育,一系列縱橫交錯的斷層切割,造成了有利的成礦構造。灰家堡背斜東段在三岔河、普子壟等金礦點,中段的濫木廠、大壩田汞礦床,以及西段的紫木凼金礦床就產在這種次級構造之中。
二、斷層
灰家堡背斜的斷裂構造發育,受這些不同方向、不同級別、規模不等的縱向和橫向斷層的切割和破壞,使背斜形態複雜化,按其走向,斷層可分為東西向,北西向,北東向和南北向四組。
東西向組:多發育於背斜軸部和近軸部,性質多以壓扭性為主,規模較大,具多期活動特徵,這組斷裂構造多與背斜軸平行展布,並與背斜一起受到後期構造的錯動而發生方向的改變,看來是與背斜同期生成的,金礦化主要受這組斷裂控制.
北西向組:不甚發育,規模也較小,張性、扭性.壓扭性均有.在大壩田汞礦床地段,這組斷裂較發育,走向與背斜軸一致,並表現被後期北東向斷裂錯動的特徵,為大壩田汞礦的控礦構造。
北東向組:主要發育於背斜翼部,多為張扭性,這組斷裂往往錯斷東西向構造,而限制了南北向斷層的發育,或者被南北向斷層改造和利用。在背斜中段的濫木廠汞礦區,這組斷裂構造最為發育,並伴生低序次的褶皺構造,控制著汞礦體的產出。
南北向組:規模較大,大致等間距發育,多利用北東向斷裂改造而成,具張扭性質,平面上表現為右行平移特點,水平斷距較大,這組斷裂往往橫切背斜而破壞了東西向構造的連續性,它的形成最晚,為成礦後斷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