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縣漢代古城遺址,位於湖南省常德市東北15公里處鼎城區韓公渡鎮城址村;俗名崆嚨城,又名漢壽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索縣漢代古城遺址
- 出土地點:湖南省常德市東北15公里處鼎城區韓公渡鎮城址村
- 所屬年代:漢代
- 文物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常德地區志·文物志》載:"古城分為大小二城,坐北朝南向,東為大城,西為小城,中間有城垣相隔。大城南北長約700米、東西寬約600米;小城南北寬600米,東西長約300米。兩城總面積為54萬平方米。"殘存夯土垣高3-4米,寬12-18米。東西南北均有城門。城的四角有瞭望台,殘高7-8米。城的四周有護城河,寬約30米。城址內遍布漢磚、漢瓦、和漢代陶器殘片。曾經有村民挖出有銘文“漢壽城”字樣的古磚和陶器等。城外東南方向有較多漢墓,其中有的規模較大,傳說中的楚平王墓遺也在其中。據史料記載,索縣城始建於東漢,是湖南當今最大且保存最好的漢代古城,198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3日,國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索縣漢代古城遺址榜上有名。
索縣漢代古城遺址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來,城址村歷屆黨支部、村委會在區文物主管部門的指導下,對遺址採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以村委會為主體成立了村文物保護領導小組,支部書記和村主任為第一責任人,居住在遺址內的4個村民組長為主要成員,並把村支書、村主任的手機設為舉報電話;配合文物主管部門劃定了四周護城河外圍50米以內為文物保護範圍,規定在保護範圍內不準亂挖亂建,不準燒磚燒瓦,不準在遺址城牆上新建住房;不準盜挖、倒賣文物,如發現文物必須無條件上交文物主管部門。同時,村里還活躍一支以離任村支書蘇煥清為骨幹的文物保護義務宣傳隊。
幾十年來,城址村民特別是居住在遺址內的居民,大多自覺遵守文物保護的各項規定,對於個別亂挖亂建的行為,也被村里及時勸止。2012年5月,一戶周姓村民在安葬逝者時,意外在遺址外圍挖到一座戰國古墓,發現數件珍貴文物。逝者親屬想藉機擴大範圍繼續挖掘,遭到了一群村民的反對,其中一姓李的年輕村民及時向村委會報告,挖掘被及時制止,文物無償上交。
如今,索縣漢代古城遺址基本完好。現殘存城垣為粘土夯築,城垣殘高3至4米、寬12至18米。東、西、南、北4門依稀可見。城四角的瞭望台,殘高7至8米。四周30米左右寬的護城河目前還能養魚。城東崆嚨觀宇雖毀,但遺址尚存,漢磚漢瓦,遍地皆是。
漢壽城邊野草春,荒祠古墓對荊榛。
田中牧豎燒芻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華表半空經霹靂,碑文才見滿埃塵。
不知何日東瀛變,此地還成要路津。
——【唐】劉禹錫 《漢壽城春望》
這是一千多年前,唐朝武德年間劉禹錫被貶朗州時,在古索城遺址,留下的一首詩。這位朗州司馬與古城寂寥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