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寒冬的一個夜晚,游擊隊員雷巴克和索特尼科夫行走在森林裡遍地積雪的道路上。他們的支隊被敵人壓進了戈列雷沼澤地,處境困難。他們奉命出來給支隊找給養。兩小時前差一點遇上德國鬼子,拐進森林後又迷了路,耽誤了時間。他們正趕到庫利加耶夫村去。索特尼科夫不斷咳嗽、喘氣,步履蹣跚,他在感冒發燒。他原可以不來,但他“不拒絕別人拒絕的事”,還是和雷巴克一起出發了。他感到體力不支,但仍然堅持著。到了庫利加耶夫村,看到的只是被德國鬼子焚毀的一片廢墟,只好另找村子。田野上寒風刺骨,比森林裡冷多了。索特尼科夫頭暈眼花,害怕成為別人的負擔。他原先在部隊是炮兵連長,戰前師範學院專科畢業後在學校工作。雷巴克原是步兵連司務長,唯讀到五年級。他們倆最近才接近起來。突然傳來了吆喝聲和槍聲,說明前面有德國人或警察,於是他們又從路上拐彎,在雪地上向灌木叢走去。索特尼科夫對這一帶不熟悉;各方面都依靠雷巴克。雷巴克跨著大步,走在前面,索特尼科夫落在後面,冷得縮成一團,腦袋嗡嗡直響,有時會出現過去經歷的事情,他忘不了第一次戰鬥的場面。當時他屬於最強大的炮兵軍團,他們從斯洛尼姆向東方出發,跋涉了十二晝夜,在渡過列別津河的時候,遭到敵人炮火伏擊,幾乎全軍覆滅,他雖然擊毀了三輛坦克,但和倖存者一樣,卻當了俘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索特尼科夫
- 創作年代:現代
- 作品體裁:小說
- 作者:瓦西里·弗拉基米羅維奇·貝科夫
內容概要,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內容概要
他們到了利亞西內村,闖到了村長家裡。村長彼得·卡昌是個倔強、善良的老人,家裡只有一個老伴,兒子在炮兵部隊,杳無音訊。他是應鄉親們和原區委書記的要求才當村長的。雷巴克和索特尼科夫不了解內情,誤以為他為德國人效勞。雷巴克威脅說要槍斃他,只是從他那裡拿到一隻羊腿後才放過了他。在歸途中他們遇到了警察。雷巴克撒腿就跑,翻過山崗,向灌木叢奔去。索特尼科夫因身子虛弱,跌倒在斜坡上。當他站起來,向下跑去時,他腿上中彈,倒在雪地里。警察向他走來。索特尼科夫忍著傷痛,向他們開槍。在對射中,索特尼科夫自己也不知道已擊斃一名警察,警察停止了追捕。雷巴克當時已到達灌木叢。槍聲使他意識到索特尼科夫在掩護他,處境危險,這種情況下自己走掉是醜惡行為,於是便跑回去找索特尼科夫。負了傷的索特尼科夫在雷巴克的幫助下艱難地走著。當他們找到路時,已臨近拂曉。天亮時,他們到了波社比依村的傑姆奇哈家,偶然路過這裡的警察發現了他們。他們和傑姆奇哈都被捕了。在去警察局的路上,索特尼科夫為雷巴克和傑姆奇哈的被捕而感到深重的罪責,而雪巴克則埋怨自己不謹慎,原來克制著的對索特尼科夫的不滿情緒湧上心頭,都因為他的緣故才落到敵人手裡,一切都完了,但他還想活下去,要尋找機會逃跑。
到警察局後,警察局督察波爾特諾夫審訊了索特尼科夫,要他交待出部隊的番號、駐地,他們的任務,在什麼地方受傷等等。索特尼科夫拒絕回答,只關心無辜的傑姆奇哈的命運,而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被拉去用刑。雷巴克在審訊時很害怕,回答了提出的問題,只是問及部隊領導人姓名和駐地時才撒了謊。審訊結束時,波爾特諾夫表示,只要他不撒謊,就保全他的性命,讓他當警察,為德國效勞。雷巴克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但他覺得有了靠山,感到愉快。回到牢房後,他見到受刑後的索特尼科夫躺在乾草上,處於昏迷狀態。他突然想到,如果索特尼科夫死了,他說什麼都可以,會贏得時間。索特尼科夫醒來後,和他談起審訊情況。雷巴克要索特尼科夫統一口徑,虛與委蛇,避免直接衝突,否則會有危險。索特尼科夫告訴他,他什麼也沒說,並警告雷巴克,他要“和他們做一筆交易”決不會有結果,只會玷污紅軍的榮譽。
彼得·卡昌因為沒有向警方報告游擊隊員的行跡也已被捕,和他們關在一起。他被提審,回到牢房時已經傍晚了。後來又關進了一個猶太小姑娘巴霞和傑姆奇哈。警察說,這一屋子人明天早晨都將處決。索特尼科夫聽著彼得和傑姆奇哈的談話,心頭感到沉重:他了解了彼得當村長的真相;他原以為傑姆奇哈會罵他們幾句,可是她卻把滿腔怒火發泄到德國人和警察身上,他錯怪了他們。半夜裡,雷巴克和索特尼科夫醒了。巴霞正在和彼得、傑姆奇哈講她悲慘的遭遇。雷巴克對巴霞的遭遇已不感興趣,他面對明天的死亡,只覺得審訊時沒有立刻答應當警察是個錯誤,他不能白白送命。索特尼科夫想的是要積聚起最後的力量,體面地迎接死神。他視死如歸,因而保持了一種絕對獨立自主的精神,什麼也不怕。他決定,把一切都攬在自己身上,他明天要對督察說,他是來偵察的,負有任務,打死了警察,是紅軍指揮員等等。他要用自己的犧牲挽枚別人。
黎明時分,五個人被帶出去行刑。索特尼科夫在院子裡看到一個像局長打扮的人,便對他說了他前一夜想好的話。局長不感興趣,還是命令將他帶走。雷巴克一見到波爾特諾夫,立即表示同意當警察,他得救了。索特尼科夫輕輕喊了一聲:“卑鄙傢伙!”他傷心透了。他沒有料到雷巴克會這樣。雷巴克不像背叛者,也不像膽小鬼。他只是為了逃命,自私自利,這和背叛行為只有一步之差。四個人被處絞刑,索特尼科夫還是由他扶上絞架的。
雷巴克活了下來,剎那間閃過了他犯了罪的念頭,心裡一團亂麻,死裡逃生的歡樂蒙上了陰暗,他想逃之夭夭。他看到了街道兩邊的人投來憎恨的目光。他成了大家的敵人。他的生命真正結束了。到了警察局,他走進廁所,決心上吊自殺,結果發現皮帶沒有了——進牢房時已被警察取走。頭一天,他把當警察看成一條生路,第二天卻變成奇恥大辱。外面有人催他去見局長,他急忙走出來,局長已在等他了。
作品賞析
《索特尼科夫》是貝科夫的代表作之一,比較充分地體現了他後期創作的特點——人物的心理刻畫與道德探索相結合。在小說中作者成功地運用了對比手法,塑造了兩個對立的人物形象。主人公索特尼科夫被捕以後,面對死亡,首先考慮的是別人的安危,他千方百計保護傑姆奇哈、彼得、雷巴克,甚至不惜犧牲自己以挽救他們的生命,在敵人面前堅貞不屈,警告雷巴克不要與敵人做“交易”,以免沾污紅軍戰士的榮譽,他從容就義,認為他的死是對生命意義的肯定。正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堅定的信仰使他保持了絕對獨立的精神,充分顯示出他生命的價值。與他相對立的是雷巴克。他被捕以後,求生的欲望壓倒了一切,他原想投機取巧,擺脫敵人,但事與願違;只要活命的自私想法使他對別人命運採取冷漠態度,最終導致他成為祖國的叛徒,敵人的幫凶。當他意識到自己已陷於困境,他的生命也就真正終結,於是他求死不能,只得沿著罪惡的道路滑下去。
作者通過索特尼科夫與雷巴克的對比,充分揭示了小說的主題:無視任何原則,道德淪喪意味著背叛,意味著生命的終結;唯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舍己忘我的精神才是生命力量的源泉,才能使生命閃現出光輝。與道德探索緊密聯繫著的是對人物心理的細緻描繪和剖析。兩個主人公的心理變化和發展反映了道德主題的深化。以雷巴克為例,在作者筆下,雷巴克是個普通戰士,既非天使,也不是惡魔,更非生來就是叛徒。當他還沒有喪失起碼的道德準則和責任感的時候,他能夠關心和幫助索特尼科夫,甚至覺得自己一人逃跑可恥,返回去尋找負了傷的索特尼科夫。但在生死考驗面前,個人主義占了上風,他的情緒也隨之變化,他開始埋怨索特尼科夫連累了他,甚至暗中希望經受酷刑之後的索特尼科夫死去,以便他自由行動。強烈的求生欲望徹底毀掉了他僅存的道德觀念,他同意當警察,這時他尚存僥倖心理,希望能擺脫敵人。他參加行刑以後,覺得有一點錯誤,但竭力為自己辯護,只是看到人們投來憎恨的目光,才最終理解他已成為大家的敵人,覺得他的生命已經徹底結束。雷巴克的心理變化過程清楚地表明,自私自利導致道德淪喪,這和背叛行為只有一步之差,反映出一個普通人墮落的全過程。
《索特尼科夫》作為中篇小說,情節極為簡單,但卻孕育著尖銳的矛盾衝突。作者把主人公放在非同尋常的境遇里,逼使他們作出道德上的抉擇,使矛盾發展進入高潮,充分顯現出主人公的道德面貌和精神品格。在小說中,作者沒有直接描寫衛國戰爭,只是以衛國戰爭為背景,但作者成功地運用人物回憶、插敘等手法,以及為數不多的場面,不僅說明人物心理的社會歷史基礎,還從側面表現了衛國戰爭初期的艱難,前蘇聯人民的英勇鬥爭、愛國主義和高尚的道德品質。
作者簡介
瓦西里·弗拉基米羅維奇·貝科夫,前蘇聯作家。曾任前蘇聯作家協會書記處常委、《民族友誼》雜誌編委,獲得過“白俄羅斯人民作家”(1980)及“社會主義勞動英雄”(1984)的稱號。1924生於白俄羅斯維捷布斯克州烏沙奇區的農民家庭。曾在維捷市斯克藝術專科學校學習雕塑,因衛國戰爭爆發而輟學,參加衛國戰爭,擔任過中尉排長。1949年開始發表作品,多為農村題材的短篇小說。1960年發表戰爭題材中篇小說《鶴唳》引起文壇重視。1962年中篇小說《第三顆信號彈》(獲1964年白俄羅斯國家獎金)問世,成為“戰壕真實派”代表作家之一。此後一直堅持用中篇小說的形式,進行戰爭題材作品的創作。著有《陷阱》(1964)、《阿爾卑斯山頌歌》(1964)、《死者不痛苦》(1960、《前線筆記》(1966)、《跑步衝鋒》(又名《該死的高地》,1968)、《克魯格良橋》(1969)、《索特尼科夫》(1970)、《方尖碑》(1973)、《活到黎明》(1973年作,與《方尖碑》同獲1974年前蘇聯國家獎金)、《狼群》(1975)、《他的營》(1976年作,與《狼群》同獲1978年白俄羅斯國家獎金)、《一去不返》(1978)、《災難為標誌》(1982年作,獲1986年列寧獎金)、《採石場》(1986)、《在霧中》(198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