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世紀以來,關於一千兩百年前沒入地中海的埃及古城席哈克萊奧(Heracleion,又稱索尼斯〔Thonis〕)存在的證據,就只有古文獻里的紀錄。據載,席哈克萊奧在法老時代末期達於鼎盛,當時是極度繁華富裕的港埠,也是進入埃及的必經之地,就連特洛伊的海倫都曾造訪這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索尼斯-席哈克萊奧
- 外文名:Thonis Heracleion
- 建造時間:公元前6世紀
- 地點遺址:阿布基爾灣(Aboukir)
席哈克萊奧 - 簡介,象形文證據,豐富雕像出土,
席哈克萊奧 - 簡介
幾個世紀以來,關於一千兩百年前沒入地中海的埃及古城席哈克萊奧(Heracleion,又稱索尼斯〔Thonis〕)存在的證據,就只有古文獻里的紀錄。據載,席哈克萊奧在法老時代末期達於鼎盛,當時是極度繁華富裕的港埠,也是進入埃及的必經之地,就連特洛伊的海倫都曾造訪這兒。
學者雖普遍相信過去確實有這個城市,但沒有人知道能否找到它──直到2000年它在距離埃及海岸6.5公里的海域被發現。至今考古學家已陸續找到埋藏已久的石板、金幣和巨大雕像,它們在在顯示這個港口在當時有多么重要。尋找這座失落之城可不容易,古籍記載席哈克萊奧距離位於尼羅河注入地中海處的亞歷山德拉(Alexandria)很近,但這條線索早就斷了。
不過歐洲水下考古研究所(Institut Europeen d'Archeologie Sous-Marine)所長法蘭克‧古迪優(Franck Goddio)並沒有因此放棄。為了搜尋埃及沿岸的海床,他在法國原子能委員會的協助下,特別研發出一種核磁共振儀。這儀器可以偵測到磁場被擾亂的海床,進而找出造成干擾的物體。1999年,古迪優靠著它在埃及北部的阿布基爾灣(Aboukir Bay)探測到黏土沉積物的斷層,也就是說,他們發現了席哈克萊奧毀滅的線索。
和席哈克萊奧相鄰的卡諾帕斯(Canopus)在羅馬統治時期,是個紙醉金迷的城市,堪稱古代的拉斯韋加斯。這兩座城都建在一層薄薄的淤泥上,下面是富含水分的黏土。有人推測,也許某次海嘯使得原本就很重的巨大建築壓力遽增,擠出了黏土中的水分,導致地面陡然下降,兩座古城隨之覆滅。不過無論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兩座城崩塌,都只是遲早的問題,因為它們的地基是結構極不穩固的底層土,打從一開始就注定在劫難逃了。
象形文證據
考古隊雖靠著科技找到了消失的古城,卻無法確認那就是席哈克萊奧的遺址,想要證明,唯一的辦法就是潛入水底一探究竟。
“第一年我們找到了席哈克萊奧主要神殿里一間祈禱室的部分遺留物,”古迪優說,“上面刻的象形文顯示這是為阿蒙格爾布(Amun-Gereb)所蓋的神廟,我們知道他是席哈克萊奧崇拜的神,所以找到這證據真的太高興了。”
證實這裡就是席哈克萊奧後,水中考古隨即展開。牛津大學海洋考古中心(OCMA)受邀一起研究出土文物,之後還加入了挖掘行列。
“水中考古和陸上考古一樣樂趣無窮,而且不用做單調乏味的清潔工作,”OCMA的主持人達米安‧羅賓森(Damian Robinson)說,“我們必須深入約五十公分的流沙,靠的是水中清泥機。”這機器從支持艇上用軟管把水打進四公尺長塑膠管的中間位置,水從塑膠管的一端噴出,這樣水的流動就會在塑膠管的另一端產生吸力,把沙吸起來。
“水中的能見度很差,”羅賓森說,“有些日子可以看到幾公尺,有時只看得到幾公分,但這座泡在水裡的城市面積可是有兩平方公里左右。”不過儘管能見度很差,他們仍然在海床上拍到了一些了不起的古文物,其中有很多是在席哈克萊奧主要神殿廢墟里找到的雕像、石碑和碑文。這區域是城市生活的軸心,古迪優表示:“這座廟很大,長達一百五十公尺,坐落在當時社會和經濟生活的中心,不但是居民重新分配食物的地方,也是所有進入埃及的船隻繳納關稅的所在,因此這個廟不但有錢,而且有勢。”
豐富雕像出土
“我們已經摸透了這座神殿的建築形式,它的入口有一排雕像,除了法老王和王后,還有哈比神(Hapi)的像。哈比神象徵著和幸福財富有關的尼羅河洪水,它對這個位於尼羅河口的城市來說一定特別重要,因為它的雕像通常很小,但在這裡發現的這尊高達五公尺,是目前所知最大的哈比像。”
到目前為止,考古學家已經從海中撈起近一百座雕像和雕像殘片,這些法老、王后和哈比神的大型雕像都有待進一步研究,另外數以百計的小型雕像和大批較小的文物,包括錢幣、陶器和鉛製品等,有不少已交由牛津的學者仔細研究。
新發現的主要遺址區也許還會出現更多雕像。“去年我們找到證據顯示北邊還有個重要神殿,年代大約是公元前八到前四世紀之間。所以席哈克萊奧有兩個主神殿,第一個毀於天災,於是居民就在南邊建另一座新的,因為沒有人願意放棄這么一個可以賺大錢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