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是先人智慧的結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紡織
意義,目的,來歷,
意義
儘管現代化的紡織廠為人們不斷提供著各種花色品種的棉、絲、麻、毛、絛綸等紡織面料,但在民間,特別是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婦女們仍然喜歡用土機紡織、土法印染各種花布。這種紡織、印染民俗仍在民間傳承,而且有些以其工藝的獨特和花樣的新穎,打入國際市場,得到許多人的歡迎。這種傳統的習俗,是服飾民俗的組成部分,不應忽視。
目的
民間紡織的目的,主要用來製作自用的衣物,交換是次要的。為了達到“豐衣足食”,紡織習俗漸漸形成。比如西藏的僜人,紡織是其家庭副業。原料是火麻,紡織工具是腰機。織布時先放纖線,織時拉平繃緊經線,用梭將緯線穿人,用木板扣緊,來回往復。如織各種花紋、圖案,可置人染色彩線,織成的麻布用來縫製衣服、掛包、披肩等。西雙版納的傣族,女孩子長到十一二歲時,就開始學習紡線。十六七歲開始彈棉花,十七八歲學織布。本寨和鄰寨年齡相仿、性格相投的姑娘,通常在竹樓附近的主地上搭設“喊哄”。“喊哄”是一個約四五平方米的木架平台.上置火塘、梯子,晚飯後,姑娘們帶上紡車、棉花盆,到“喊哄”上紡紗。這時也是未婚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好時機。湘西的土家族姑娘有編織“西朗卡普”的習俗。姑娘們十幾歲就登上簡易的木機織布,織出的“西朗卡普”,可作嫁衣和結婚時用的蓋頭等。類似的紡織民俗,在少數民族民間是十分普遍的。
來歷
印染習俗也盛行於民間。苗族、侗族、布依族、瑤族的蠟染,久負盛名。在布依族中,姑娘們十一二歲就開始學習點蠟花。點蠟花的工具是銅製蠟刀。用蠟刀蘸上蠟液,在自織的白布上精心繪製各種花草、動物圖案,然後放進藍靛缸里浸染數次,滿意後撈出放任鍋里煮去蠟質,漂洗鬧成。蠟染布的用途很廣,婦女的衣裙、被面、裝飾品等都少不了它。雲南大理白族的扎花印染,是用針線將成匹出布按一定的花式縫紮起來。浸柒後拆去縫線,結紮之處染料不能浸透,形成一色花紋,十分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