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線

紡線

紡線是中國傳統耕織社會的主要生產項目。紡線時先是將棉花拿到彈匠那裡將棉花彈成蓬鬆如火腿腸粗細長短的棉條。棉條放在紡線人的左手方,紡車上有一根叫梃子的鋼絲,一端是尖的,朝著紡線人,紡線人先將棉條一頭一邊往外拉一邊一個方向旋轉(一般是反時針)搓,然後將頭子纏繞在梃子上,順鋼絲直其尖,這樣的準備工作完備後就開始紡線,左右手配合合理,右手搖車左手握棉條往外均勻的拉,節奏是短—短—長……周而復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紡線
  • 性質:中國傳統耕織社會的主要生產項目
  • 原料:棉條
  • 工具:紡車
簡介,現狀,

簡介

隨著中國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巨大改變。中國傳統的以村莊為人們生活載體的生活方式迅速被城市化進程衝破。人們紛紛湧進城市,一種商業的、工業的、集成化的城市生活漸漸取代原來帶有鄉村意味的生活。這種變化發生在人們的頭腦和習慣中,反映在生活細節方面——民間技藝就是這種變化的體現。
在老年間,一些身懷技藝的民間工匠走家串戶,向人們兜售自己的手藝。有修補壞鍋的、修補壞瓷碗的、爆爆米花的、剃頭的、磨剪子的等等……各式各樣,所謂“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敲鑼賣糖,各乾一行。”這些行當在短短几十年中迅速消失,如今在街頭已經難尋其蹤跡了。
這些手藝要進行長時間的訓練才能掌握。比如修補破碎的瓷盆瓷碗,沒有高超的技藝很難將碎片整合,最終成器,滴水不漏。那些苦練之後掌握某種技藝的人便有了資本,並以此謀生。這些人憑著自己的絕藝和行走江湖的一聲聲吆喝,走千家,串萬戶,為人們帶來方便。以前,人們打碎了碗往往捨不得扔掉,等著這些人來,修補後還能繼續使用。這種溫情、儉省、慢速的生活在今天來看,似乎已不可能。

現狀

當人們走過這一段日子,回首往昔,再度重溫這些行將消失的民間技藝時,既是對這些身懷絕藝手藝人的一種敬重,更是對往昔慢節奏生活的一種眷戀。回憶這種手藝,品位這種手藝,收藏這種手藝在中國民間悄然成風。由此波及開來,形成社會對整箇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一股熱潮。對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他們小時還見過這些民間技藝。現在當他們看到這些圖片使他們勾起年少時童年的一些回憶。同時一種艱苦創業、艱苦奮鬥樸素的生活作風,在潛移默化的對他們進行一種薰陶和感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