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護身

素食護身

素食護身是中國佛教飲食文化的核心內容,是佛教養生護身之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素食護身
  • 起源:佛教
概述,定義,作用,溯源,菜品,定義,舉例,理念,內涵,來源,影響,背景,現狀,未來,

概述

定義

所謂素食即不食葷腥,其中葷指蔥、蒜、韭菜等五種氣味強烈(辛臭)的蔬菜,腥指一切動物肉。不食葷主要是為了清淨身心、不熏擾他人,不食腥則主要出於佛教的慈悲教義,是關愛一切生命的表現。護身指保護人的身體,延年益壽,從素食中汲取養分,不從別的肉身中汲取,從而達到關愛萬物生命的目的,素食被廣大民眾接受,成為一種健康飲食。

作用

第一、素食營養豐富。人體最需要的糖、脂肪、蛋白質、多種維生素、礦物質等,從素食中都能獲得。糖本來就是從植物里提取的。素食中含有的脂肪酸總共有13種之多,而所有肉類的脂肪酸加起來只有6種,而且植物性脂肪為非飽和脂肪,能促進膽汁酸的分泌,使膽固醇降低,可避免心臟病和各種血管病症。植物中的蛋白質含量也很高,尤其是黃豆,蛋白質含量是豬肉的兩倍多,近於雞蛋的3倍.台灣台大醫院的陳瑞三(音譯)教授曾經花了兩年的時間對49座寺院裡249位出家人做各項身體檢查和血液分析,並選出1057位葷食者來做比較.經研究得出了三個結論:素食者體內膽固醇含量非常低.所以很少發生高血壓、心臟病或是血管方面的疾病:素食者根本不會營養不良;素食不會造成貧血.反而是肉食者罹患貧血的比例比素食者高。從1991年開始,美國政府大力提倡新的基本食物組合——全麥穀類+蔬菜+種子豆類+水果。後來.美國農業部正式宣布,素食在各種營養方面均可達到“國家推薦的飲食標準”。
第二、素食使人聰明。《大戴禮記》云:“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大腦生理學證明,人的大腦活動力是由腦細胞內正反兩種力量互動作用.在大腦之中不斷衝擊而形成的,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思考”。這樣的;中擊到了最高層,總有~方的作用獲得勝利,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決定”。但是要使大腦細胞能夠充分發揮其正反兩種作用,就必須充分供給大腦細胞所必需的養分,這種養分主要是麩酸,其次為維生素B及氧等。而食物中以完整穀物及豆類含麩酸和各種維生素B最豐富,肉類則次之且量微。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員也有類似研究表明.健康飲食,尤其是全麥食物能促進大腦化合作用.創造心靈深處的安寧幸福。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居士一生素食,活到93歲高齡,生前不僅身體非常好,而且思維十分敏捷.當代佛學泰斗、台灣的印順長老終生吃素,年近百歲還在忙著著書立說、度化眾生。
第三、素食可以抗癌,可防治多種疾病。血液在人體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根據醫學研究,好的血液應呈微鹼性、富有鈣和鉀等礦物質。動物性的食品多半容易使血液變酸性,植物性的食品大多含有較多的礦物質(但也有例外,如大米含磷質,能使血液變酸),所以素食會使血液變成微鹼性,有助於身體健康。根據日本大阪大學片瀨淡教授的研究,血液若作酸性反應時,細胞即老化,癌細胞就會擴展。如果要控制癌細胞的發展,最好是使血液呈微鹼性。美國加州的琉璃光養生中心,醫學博士雷久南女士發明了一種素食養生療法,治癒了多種被傳統醫學宣判為不治之症的疾病,挽救了千百個瀕臨死亡者的生命。

溯源

儘管儒家思想和道教思想都受到了佛教的影響,但自唐代以來,佛教依然是中國最大的主張素食的力量,它的虔誠信徒所表達的情感與古代印度的信徒們相呼應。
佛教誕生於印度之初,其信眾並沒有特殊的飲食習慣和規定。後來,佛教僧團內部發生了食肉與不食肉的爭議。東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為素食的興起提供了宗教、文化氛圍。到西晉時期,僧侶漸多,且寺院多建在名山勝境,乞食之制難行,於是寺院內便有了自己的餐廳,稱為“香積廚”。我國現代著名宗教人士趙朴初曾說過:“比丘戒律中並沒有不吃肉的規定。我國大乘經典中有反對食肉的條文,我國漢族僧人是信奉大乘佛教的,他們除受比丘戒外,還受菩薩戒。所以漢族僧人乃至很多居士都不吃肉。從歷史來看,漢族佛教吃素的風習,是由梁武帝的提倡而普遍起來的。”他頒布《斷酒肉文》,下令天下所有僧尼不得食肉。從此,素食作為宗教饌食,開始進入烹飪範圍,並逐漸盛行起來。
素食的僧尼與日俱增,“寺院素菜”自然應運而生。隋唐時期,寺院素菜得到了很大發展,已形成具有獨特風味的寺院菜系。此期出現了中國十大名廚之一、大型風景花色拼盤的創始人梵正。她是五代時的尼姑,以創製“輞川小樣”風景拼盤而享譽當時。梵正依照唐代詩人王維所畫的《輞川圖二十景》,創製了“輞川小樣”風景拼盤,開創了我國花拼菜餚的先例。梵正的這一驚世之作,為我國烹飪史增添了光輝的一頁。

菜品

定義

佛家素菜在中國傳統菜品中占一席之地。中國傳統素菜分為寺院素菜、宮廷素菜與民間素菜三個流派。寺院素菜講究“全素”,禁用五葷,且大多禁用蛋類。宮廷素菜,泛指道家宮觀、佛家寺院烹飪的專供帝王家享用的以素菜為主的饌餚。素菜在僧人中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原料,除了時令蔬菜外,多用豆製品、竹筍和三菇六耳,還有號稱“四大金剛”的豆腐、麵筋、筍、蕈等。梁武帝時,南京建業寺有一僧廚,素菜烹調技藝精湛,“一瓜可做數十餚,一菜可變數十味”。唐宋時期,茹素之風興盛。林洪《山家清供》記載了當時大量的素菜名饌。

舉例

其中有:
“假煎肉”:瓠子、薄批,各以料煎。以油煎,瓠以脂乃熬,蔥油入酒共炒熟。
“素蒸鴨”:鴨是用葫蘆來代替的。
“玉灌肺”:真粉、油餅、芝麻、松子、胡桃、蒔蘿六者為末,拌和入甑蒸熟,切作肺樣塊,用棗汁供。
“勝肉”:焯筍蕈同截入胡桃、松子,和以酒、醬、香料,擦面作子。試蕈之法,萎數片同煮,色不變可食矣。
“罌乳魚”:罌粟淨洗磨乳,先以水粉置缸底,用絹囊慮乳下之,去清入釜。稍沸亟灑淡醋收聚,入囊壓成塊,乃以小粉甑內下乳蒸熟,略以紅面水酒,又少蒸取出,起作魚片。
每當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有的人選擇的是暴飲暴食、有的人選擇的是劇烈運動、還有的人選擇的是和朋友分享。但是我們要注意的一點就是不管怎么樣,我們都不能傷害我們的身體。檸檬的香氣能夠起到鎮定的功效,同時能夠緩解人內心的壓力。菠菜中含有豐富的鐵元素,而且還含有優質的葉酸,通過醫學證明,葉酸能夠有效的預防抑鬱症,同時還有起到減輕焦慮、心煩心燥、健忘等症狀。吃20顆櫻桃的效果等於一顆阿司匹林,同樣可以有效解除腦部疼痛,情緒不再煩躁,這是因為櫻桃里含有一種花青素的成分,能夠減輕發炎症狀。
唐以後的帝王也十分喜歡佛家菜餚。據記載,少林寺曾用少林素食先後招待過唐太宗、元世祖、清高宗等二十多位帝王。宋代以後,寺院素菜已能配成品位很高的全素席。許多菜餚,以素仿葷,如素雞、素鴨、素魚、素火腿等,不但與葷菜形似,而且味道也頗為相近。寺院齋廚用白蘿蔔或茄子加發麵等原料製成“豬肉”,用豆製品、山藥泥烹製出“油炸魚”,用綠豆粉摻水仿製成“鴿蛋”,用胡蘿蔔加土豆仿製成“蟹粉”,廚師的巧思和手藝滿足了人們情趣上的需要。

理念

內涵

佛家把飲食和藥物統稱為“藥”,並分為四種。要求其信徒吃純淨天然的素食或吃全素,提出許多關於修道者的飲食禁忌,包括無肉、無蛋、不食蔥、蒜等刺激性食物等。佛家對人的飲食,有著與眾不同的看法。在他們看來,人們的頭痛腦熱、肚子脹等種種痛苦,稱之為病,治療此病痛的是藥。同樣,肚子餓也被視為一種病,是飢病,能“治療”此種“病痛”的飲食,也稱為藥。戒律上說,眾生的病分為兩種:一種是饑渴的“故病”,另一種是四大增損的“新病”。對治這兩種不同的疾病,相應的有四種藥:即時藥、非時藥(按規定不準進食的時間)、七日藥(規定要在擁有它之後必須在七日限內服完)、盡形壽藥。前三種是規定了食用方式的食物,而第四種藥則是我們所說的治病藥物。戒律上要求信徒們把飲食當成“藥物”,這樣,食時就不會貪多貪好了。
佛家素食理念內涵之二是“正心修德”。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人們開始將吃素納入神聖莊嚴的場合,在重大祭祀活動前一定要“茹素數日,以淨其身,清其心”。上至皇帝、貴族,下至黎民百姓,莫不認同,莫不尊行。可見“茹素”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神聖之“味”。所謂“淨其身”,意與“仁”同,聖人孟子云:“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

來源

不忍食其肉”。所謂“清其心”,意為不縱慾,滿足於恬淡之心境,在中國民間一直流傳的初一、十五吃素的習俗,真切地體現了這種深刻的理念。佛家的素食理念還有“聞香識佛”之說。在佛家看來,香是素食的一部分。佛家認為修道者要追求解脫,因而理論是不主張僧人追求、貪戀美味的。《維摩詰經》描繪了一個香積國,在那裡,衣、食、住、行等一切生存活動都由香構成,“香”同時又是說法的手段。另外,修習佛法時要修習的六根懺悔法門,其中專門有一種與香有關的“鼻根懺悔法門”。佛經上說,修行者由於鼻根貪戀好香,為香所誘,墮落而死,於是發願懺悔:在無量劫中,以貪香的緣故,分別諸識,處處貪戀,所以墮落而死;應當觀察思考因果輪迴說法,不再貪戀。在另一部佛經中,還給修習的人提供了“發鼻根願”法,其中有“鼻常不聞殺生味飲食之氣”等臭惑之氣的發願,以避臭就香為成佛之道的一個法門。

影響

背景

隨著瘋牛病、SARS、禽流感一次次侵襲人類,素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世界素食者聯盟第33屆大會確定,要將世界上5%的人口轉變為素食者。迄今為止,英國的素食者已經超過30萬,占總人口的8%。美國的素食主義者有一千二百多萬人,食素者由2.1%增長到4.3%。在日本,素食主義者被分為幾派,包括完全不吃動物性食品的純素食主義者,食用乳製品的素食者,吃蛋和乳製品的素食者和吃魚的素食者,而齋飯則被稱為“精進料理”。當前利用精進食療治療慢性疑難病症的熱潮也在悄悄興起。

現狀

在中國,素食思想、素食文化和佛家素食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據2005年3月對無錫城鄉結合地區的一次素食消費調查(對象涉及年輕白領,退休幹部,職工,廚師,大學生等消費階層)顯示,每周素食達三次的約占63.3%,即使是葷素食搭配,素食比例大於葷食的也占了56.7%;以往人們在外消費葷食占據較大比例,而今人們在外選擇就餐,素食大於葷食比例的達36.7%;未來食物消費中,選擇以素食為主的高達73.3%。這表明低熱、低脂、低糖的素食已成為人們的最佳選擇,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飲食方式。

未來

我們確實應該這樣來看待現代飲食觀念,即更多地關注素食所帶給我們的益處,更理性地反思現代素食觀念:從飲食觀念上看,古人的飲食習慣就以素食為主,大量食肉不利於消化系統;在現代,素食在美國等西方國家及亞洲許多國家和地區已成時尚。從環保上看,某些地區為了大批量生產食用家禽,產生的垃圾和消耗的糧食超過了人類的承受限度。當我們重新反省各種人類飲食觀念時,佛家素食及其烹飪藝術,開始極大地吸引我們,並豐富我們的生活。在當代飲食方式日趨多樣化的背景下,人們也應回眸兩千五百年前,從釋迦牟尼和其他許多倡導素食的佛家宗師那裡學習有益的飲食智慧,從而幫助建立起符合人類自身特點和有益健康的飲食方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