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素蓬藍帶蚊
- 拉丁學名:Uranotaenia sombooni (Peyton et Klein,1970)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綱: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目:雙翅目
- 亞目:長角亞目
- 科:蚊科
- 亞科:庫蚊亞科
- 屬:藍帶蚊屬
- 亞屬:藍帶蚊亞屬
- 種:素蓬藍帶蚊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鑑別特徵 成蚊體棕褐色,胸側板具白鱗簇,中胸腹側板僅上緣具少數淺色鱗,中胸後側片中部無鱗,各足全暗。幼蟲觸角毛1-A短刺狀,觸角頂毛2-4-A寬葉狀;頭毛5、6-C粗刺狀,4-C細單枝;腹節Ⅷ兩側櫛板於背緣連線,呼吸管中部背緣具深色區。
形態描述
雌蚊體小型(翅長約2.0mm)。頭:頭頂大部覆蓋棕灰平覆鱗,複眼邊緣者灰白色,呈不明顯的眶線狀;豎鱗短小,稀疏散生於平覆鱗之間。眼間鬃2根,複眼上緣各具眼鬃約3根。觸角與觸鬚均棕褐色。觸鬚很短,約為喙長的1/8。喙全部暗色。胸:胸部背板與側板棕褐色,無明顯斑紋。前胸前背片滿蓋灰白寬鱗,並具2根粗鬃;後背片後上角具數枚淺色鱗及1根粗鬃。前胸側板具1根粗鬃。中胸盾片覆蓋棕黃色細鱗,翅基前側緣具不明顯的淺色矛形鱗簇。小盾片覆棕灰色平覆鱗。胸側板無氣門鬃及氣門後鬃,翅前區具1根粗鬃。中胸腹側板上緣具3根粗鬃,上半部具灰白寬鱗簇,下後緣具細鬃約6根。中胸後側片無鱗,其後上部及下部各具鬃1根。翅:翅鱗棕褐色。前叉室長度約為縱脈2乾的0.45。前叉室較後叉室稍短。足:各足均為棕褐色。腹:各腹節背板棕褐色,腹板棕灰色。
雄蚊外形與雌蚊相似。尾器:腹節Ⅸ背板呈馬蹄形,端部呈弧形,基後部中央凹陷很深。腹節Ⅹ背板端緣呈雙峰狀凸起,中部深凹窄連,側緣呈長條狀。抱肢基節背基內葉具1根粗壯的端背鬃、2根亞端背鬃及數根細短鬃;端腹緣具鬃3根,中間1根較粗長。抱肢端節寬短,端部微彎,具一刺狀的指爪及一些細毛。陽莖側板寬闊,僅背面連線,無背齒及端齒,在腹側具2個短小的亞端齒及3個稍細長的基齒。
幼蟲頭:棕黃色。觸角毛I-A短刺狀,著生於近端部約1/3處;觸角頂毛2-4-A葉狀。唇基端突明顯,頭毛1-c尖刺狀或端部微彎呈鐮刀狀,0-C粗短,4-C為細單枝;5、6-C粗刺狀,側緣具細縫;7-C分2枝,呈叉狀,具芒。14-C柳葉狀。頦每側5-6個齒。胸:前胸毛0-P短小,分多枝;1、2、5、6-P均為單枝,具芒;1-P較粗,其端頂部常膨大,並具細毛簇;3-P分5-6枝;14-P細單枝。1-3-P、4-P、5-P、6-P、7-P及9-12-P的基部分別著生於角化小片上。中胸毛1-M星狀,分8枝;8-M分5芒狀枝,9-M分4芒狀枝;14-M短小,分多叉枝。5-M、6-M、8-M及9-12-M分別著生於角化小片上。後胸毛1、3、13-T星狀,各分6-8枝;2-T端半部分2-3叉狀枝,4-T分3短枝,5-T為短單枝;6-T單枝,端部分叉;7-T分6-7芒狀枝,8-T分5短枝,9-T分4芒狀枝;10-T單枝,具芒;11-T短小,單枝;12-T為單長枝。7-T與9-12-T分別著生於角化小片上。腹:腹節Ⅲ-Ⅶ腹面中部具微刺。腹毛6-Ⅰ、Ⅱ均分3長枝,具芒,但6-Ⅱ各分枝的長度與粗細不同,依次遞減;7-Ⅰ單枝,具芒;7-Ⅱ分2枝,較7-Ⅰ明顯細短。腹節Ⅷ兩側櫛板於背緣連線,具櫛齒6-7個,其中腹端第2(或3)齒特別粗長;各櫛齒尖刺狀,基半部側緣具細繸。腹毛0-Ⅷ纖細,單枝,位於櫛板區內;1-Ⅷ分4-6枝,2-Ⅷ為細單枝或叉枝,1、2-Ⅷ著生於同一弱角化的小片上;3-Ⅷ分5-6芒狀枝,其基部具弱角化區;4-Ⅷ為細單枝,端部常分小叉;5-Ⅷ分3枝。呼吸管棕黃色,背緣近中部具深棕色暗區;指數約2. 6,為尾鞍的約1.3倍長;具狹長的梳齒12-15個,各梳齒側緣具細繸.刺;1-S分5-6芒狀枝,位於距管基約0.5處,與端末第2-3個梳齒鄰近;呼吸管末端具
雙翅目 蚊科(上) 庫蚊亞科 553
細長角化的氣管絲。尾鞍完全圍腹節Ⅹ側端緣具細刺;腹毛1-Ⅹ短小,分3-6枝;2-Ⅹ分3長枝;3-Ⅹ分2長枝;4a、b-Ⅹ均分2長枝,4c-Ⅹ為細長的單枝,4d、e-Ⅹ為細短的單枝。肛鰓細窄,與尾鞍長度近似。
生活習性
幼蟲孳生於叢林地區的溪流積水、水池、自然或人工容器積水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海南, 雲南
國外分布:
國外: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