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封論是中國封建社會通過無官而得“封”來實現自己社會價值的現象認識。素封,即因出身低或因入仕的苛刻條件所限,無法通過做官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而後通過經商或其它勞作實現了自己的社會價值,有了社會地位以後的稱謂。
概念,來源,
概念
另一個側面,素封論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提倡商人價值的經濟思想。
來源
出處
素封論出自歷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在他的《史記·貨殖列傳》中他寫到:“今有無秩祿之奉,爵邑之入,而樂與之比者,命曰‘素封’。” 張守節正義:“言不仕之人自有田園收養之給,其利比於封君,故曰‘素封’也。” 司馬遷認為:“凡編戶之民,富相什則卑下之.伯則畏憚之,千則役,萬則仆,物之理也。”這就是說,由於財富,編戶之民可以成為素封的侯王;而侯王失勢,也會出現“客無所之”的局面。因此,他才說:“諺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此非虛言也。”
司馬遷素封論的經濟意義
司馬遷的“素封論”是他為商人辯護、鼓勵百姓從商致富的思想。他以“素封論”概括商人的地位。 當官的有權勢,而商人有治生之術的技能和知識;當官的以官位而獲得俸祿和采邑封地,商人則以自己的經營而賺得財貨; 當官的以官勢可以威風凜凜,商人則以所有的財富與王者同樂; 官吏是官府的任命,商人則是社會的“素封”。這種“素封論”是對商人的實際情況的總結。
春秋戰國時代,我國的商品經濟得到了一個大的發展,商人們以自己經營的本事而迅速地富有起來,他們作為一個最具有開拓性的社會群體而開始發現了自己的價值,雖然還是極為朦朧的。司馬遷以“素封論”概括了這種無官而得“封”的情況。
“素封論”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第一個從經濟的論理上對“官本位”發動的衝擊,它顯示了商品經濟平等觀的曙光亮點,也是司馬遷的商品經濟思想的又一耀斑。
雖然它不會對“官本位”有根本性的動搖,但它所蘊涵的意義是值得為其在歷史上定位的。
司馬遷的這種觀點,是一種辯證發展的歷史觀,是他史學思想在經濟問題上的具體體現。也是司馬遷經濟思想中的最輝煌的部分,這就是他的“素封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