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漢語漢字)

紙(漢語漢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紙,漢語常用字(一級字),讀作zhǐ,最早見於秦簡。本義是指漂洗絲絮時附著於漂器上的絮渣;後指以絲為原料的縑帛;在現代漢語中一般指用植物纖維製成的薄片,也引申成量詞。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紙
  • 拼音:zhǐ
  • 注音:ㄓˇ
  • 部首:糹
  • 結構:左右結構
  • 總筆畫:7
  • 字級:一級字、常用字
  • 平水韻:四紙 上聲 
  • 異體字:紙、帋、𦀦
  • 統一碼:基本區 U+7EB8
  • 鄭碼:zrh
  • 倉頡碼:vmhvp
  • 筆順號碼:5513515
字源演變,詳細釋義,古籍釋義,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康熙字典,字形書法,字形對比,書寫演示,書法欣賞,音韻匯集,韻書集成,上中古音,

字源演變

紙
字形演變
紙,形聲字。從糸,氏聲。“紙”乃“紙(繁體)”之簡化字。秦簡“紙”字從糸、氏聲,與《說文》篆文同。《說文》:“紙,絮一苫也。”本義是指漂洗絲絮時附著於漂器上的絮渣。後指以絲為原料的縑帛。《後漢書·蔡倫傳》:“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中縑帛者謂之紙。”又“(蔡)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這是後代紙的源頭。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zhǐ
名詞
用絲絮或植物纖維為主要原料的製成品,可供書寫、繪畫、印刷、包裝之用。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paper
後漢書·宦者傳·蔡倫》:“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
新唐書·蕭廩傳》:“南海多榖紙,仿敕諸子繕補殘書。”
說文》:“紙,絮也,一曰苫也。”按:“潎絮一苫也。造紙昉於漂絮以苫薦而成之,後漢蔡倫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巾魚網為之。今亦用竹質木皮,其細者,有緻密竹簾薦焉。”
紙捻兒、紙衣、紙標兒
冥錢,舊俗為祭奠鬼神而焚化的紙錢。
money of the nether world
七國春秋平話》後集卷上:“白起上紙祭畢。”
《西遊記》第十八回:“燒了些平安無事的紙,念了幾卷消災解厄的經。”
紙劄、紙錁、紙紮
文契,字據。
written pledge
《儒林外史》:“把小的驢和米同稍袋都叫人短了家去,還不發出紙來。”

舊時指印有神像的紙。

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捕盜)乃請城隍紙供於庫中,香花燈燭,每日參拜禱告。”

量詞
書信、檔案的張、件。
sheet
《北齊書·魏收傳》:“初夜執筆,三更便成,文過七紙。”
陳繼儒《珍珠船》卷四:“太宗有大王真跡三千六百紙,率以一丈二尺為軸。”
魯迅《書信集·致胡適》:“關於《西遊記》作者事跡的材料,現在錄奉五紙,可以不必寄還。”
一紙空文、紙半張
參考資料: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絮一苫也。從糸氏聲。

說文解字注

絮一𥮒也。
𥮒各本譌笘。今正。𥮒下曰。潎絮簀也。潎下曰。於水中擊絮也。後漢書曰。蔡倫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自是莫不從用焉。天下鹹稱蔡侯紙。按造紙昉於漂絮。其初絲絮為之。以𥮒薦而成之。今用竹質木皮為紙。亦有緻密竹簾薦之是也。通俗文曰。方絮曰紙。釋名曰。紙、砥也。平滑如砥。
從糸。氏聲。
諸氏切。十六部。

康熙字典

《廣韻》《正韻》諸氏切。《集韻》《韻會》掌氏切。𠀤音只。《說文》:絮一苫也。《韻會》:古人書於帛,故裁其邊幅,如絮之一苫。《釋名》:紙,砥也,平滑如砥石也。《東觀漢記》:黃門蔡倫造意,用樹皮及敝布魚網作紙。《初學記》:古者以縑帛依書長短隨事截之,名曰幡紙,故其字從糸。至後漢,蔡倫銼故布擣抄作紙。
又其字從巾。張揖《古今字詁》巾部云:紙今帋。則其字從巾之謂也。
又姓。《魏書·官氏志》:渴侯氏,後改為紙氏。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紙
字形對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

書寫演示

紙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音韻匯集

韻書集成

字形
韻書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全清
諸氏切
tɕje
集韻

全清
掌氏切
ʨiɛ
韻略






諸氏切

增韻






諸氏切

中原

上聲
支思



全清

tʂï
中州

上聲
支思





之始切

洪武



全清
諸氏切
tʃie
參考資料: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王力系統
ȶ
ǐe
先秦
董同龢系統
c
je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t
jieɣ
先秦
李方桂系統
k
rjigx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ǐe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je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jĕ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ǐɛ
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