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平湖紙龍舞是平湖劉氏祖先千百年來,自中原南遷入粵世代相傳的一項民間習俗,是一代代居民為驅邪滅妖、除難消災,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而在春節期間表演的民間舞蹈。平湖劉氏族人尊龍敬龍舞龍,聽老人們說與公元前劉氏祖先“御龍氏”劉累有關,也與漢高祖劉邦有關。據平湖《劉氏族譜》記載:“上自源明公起,至夏累公十八世事孔甲為相,善能養龍,封御龍氏。”傳說當時天降二龍,難以駕馭,只有劉累征服了二龍,被封為御龍氏。孔甲坐著劉累駕馭的龍車四處巡遊,從此國內太平,風調雨順,百姓稱頌。到了秦末,通人性的瑞龍為報答劉氏而痛施苦肉計,不惜屍首分離,化作“白帝子”,被劉氏七十五世祖漢高祖劉邦在芒碭山中劍揮九段,從而激勵起義部隊的士氣,推翻了暴秦的統治。這就是劉氏平湖紙龍為何分為九節、一節一節相連的原由。此後,劉氏後裔便尊崇龍的圖騰,喜歡聚族舞龍。
製作
紙龍以竹篾制骨架,用宣紙(後用牛油紙)做龍頭、龍身、龍尾,因此稱作“紙龍”。其中龍頭的製作難度最大,由口含龍珠的嘴部、前額、後腦、角、手柄等部分組成,龍身和龍尾所蒙裱的紙上繪有龍的鱗片,鱗片上貼有金銀色紙。舞龍正式開始前,經過村中德高望重的老者
點睛後,龍頭擺動,龍目閃閃發光,龍鱗熠熠生輝。
相比市面上量產販賣的舞龍道具,平湖紙龍的工藝要複雜得多,做出的紙龍更是每個細節都飽含濃厚的歷史底蘊。劉榮康說,想了解紙龍工藝,首先便要熟知老祖宗傳承下來的龍文化。比如龍身加上頭尾的總數一定是九截,因為在古人眼中,九在陽數中屬最大,象徵最尊貴之意。
對於鱗片的製作和貼上更是有著許多講究,為了保證龍作為至尊神獸的氣勢,龍身的每一塊鱗片,都要通過手工自己進行繪製、裁剪,最後將一塊塊巴掌大的鱗片貼在燈籠般大小的每一截龍身上。因為要求高、工作量大,半截龍身的鱗片貼紙,至少要用一個上午的時間來完成,如果出現失誤更是要割掉重畫。
紙龍的形狀並沒有固定的模式,編織紙龍沒有秘訣,沒有文字記載,靠的是代代口口相傳,因此還要靠自己領悟。工藝最複雜的是龍頭,因為龍的頭部最能體現神龍的形象。如:龍額似駝頭,它那飽滿寬闊的前額表示聰明和智慧;龍角似鹿角,表示社稷和長壽;龍耳似牛耳,寓意名列魁首;龍眼如虎眼表示威嚴、龍鼻如獅鼻象徵富貴。平湖龍與其他地方的龍的不同點還在於,平湖龍側重於沉穩,有著王者的威嚴與神秘,使人敬而遠之。
舞龍
每次舞龍時約由60餘人組成,以獅鼓、大鈸、鑼作打擊樂,以嗩吶等為吹奏樂器。紙龍舞的內容和動作有許多種,包括“祥龍獻瑞”、“龍入禹門”、“金龍纏柱”、“游龍戲水”、“龍逛花園”等造型;通常表演結束後,就將紙龍抬到河流側畔,將其火化,意為“祥龍歸大海”。 歷史文化
紙龍舞具備美術、音樂、武術等藝術價值,也是國內最古老的舞龍品種之一。中華民族素有舞龍傳統,而深圳恰恰成為了保留舞龍傳統多樣性的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就有龍崗布龍舞、南澳草龍舞、平湖紙龍舞。
歷史文化
由於歷史的原因,紙龍舞被視為“四舊”曾停止表演達42年,直到2008年才重新搶救整理出來,春節期間為平湖的居民獻演。為了讓傳統的紙龍恢復原有的神采,劉旦華幾次登門拜訪,請到平湖唯一懂得扎紙龍、舞紙龍,當時年已93歲的老人劉壽發“出山”,一手一腳、一招一式地教,用了半年多時間才用紙和竹篾製作出栩栩如生的紙龍。同時,又召集年輕時舞過龍的老人們,回憶當年舞龍的動作姿勢,將舞蹈慢慢復原集成。兩年時間贏得了同遺忘的賽跑,兩年之後劉壽發老人去世,要不是劉旦華的力主和平湖社區領導班子的重視,獨具特色的平湖紙龍舞可能就此湮滅。
平湖劉氏紙龍舞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在遠古時代,渭水流域中有一條鯉魚經過千年的修行,又經過三次騰躍大禹治水時劈開的龍門,終於化成一條神采飛揚的金龍,這就是古代傳說中“魚化龍”的故事。但魚化龍之後,仍然困在渭水不能遠行。這時,玉皇大帝派來兩名仙童化作金鯉,伴龍遊戲,從中激勵和引導它繼續修行,從而使金龍得道進入龍宮,達到主宰大海世界,為天下百姓蒼生造福的境界。表演一場紙龍舞需20多分鐘,每個環節都有特定的含義。其中包括魚躍龍門、金龍鬧海、飛龍定海、游龍戲水、鯉戲神龍、龍游四海7個環節,每個環節的舞步及音樂的節奏都大不一樣。如魚躍龍門,俗稱“開盤”,在舞蹈中表現為金龍在禮拜之後起舞時,先在禹門之外,首尾相環,不停轉動。三次起伏之後,才開始上下翻飛,左右騰挪,但仍然無法躍過禹門。這時,兩名仙童化作金鯉,伴龍遊戲。舞蹈中,金龍、鯉魚在禹門前追逐起舞,隨後在金鯉的引導下躍過禹門,進入四條飄著祥雲的殿柱——金碧輝煌的龍宮。
在中國以農耕文明為主導的傳統文化習俗中,龍被視為吉祥的化身,民間百姓一直把龍當作神、當作是負責下雨打雷的神物來敬。水是農業的命脈,而平湖無江無湖,歷史上曾乾旱缺水,老一輩有“平湖水,石龍油”之說。平湖劉氏族人代代敬龍舞龍,除了精神文化層面的因素外,也有期盼龍王興雲降雨、使農作物豐收這一自然環境的原因。在舞紙龍的儀程中,大年三十晚要到河邊“請龍神”,正月十五晚要拜河焚化金龍“送龍神”,讓神龍回歸大海,來年再扎制新龍,也都表示神龍之氣須水來聚之,寄寓新的一年蛟龍得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傳承
紙龍舞具備美術、音樂、武術等藝術價值,也是國內最古老的舞龍品種之一。中華民族素有舞龍傳統,而深圳恰恰成為了保留舞龍傳統多樣性的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就有龍崗布龍舞、南澳草龍舞、平湖紙龍舞。
扎紙龍是件技藝活,龍的骨架由竹篾製成,‘皮肉’由紙做成,身上的色彩用彩筆繪成。用竹片紮成龍頭、龍身後,糊裱上宣紙和牛油紙,再漆繪上鮮艷油彩的“龍鱗片”,鱗片上貼上金銀色紙,一條彩色的紙龍才大功告成。紮成一條紙龍往往要歷時數月。
紙龍的形狀並沒有固定的模式,編織紙龍沒有秘訣,沒有文字記載,靠的是代代口口相傳,因此還要靠自己領悟。工藝最複雜的是龍頭,因為龍的頭部最能體現神龍的形象。如:龍額似駝頭,它那飽滿寬闊的前額表示聰明和智慧;龍角似鹿角,表示社稷和長壽;龍耳似牛耳,寓意名列魁首;龍眼如虎眼表示威嚴、龍鼻如獅鼻象徵富貴。平湖龍與其他地方的龍的不同點還在於,平湖龍側重於沉穩,有著王者的威嚴與神秘,使人敬而遠之。
現在,平湖社區越來越多的居民加入到傳承紙龍文化的行列中,紙龍隊伍已經從一條增加到4條,有兩條成年隊,還有女子隊和少年隊。而音樂與舞蹈動作的最佳化問題也引起了平湖社區的重視,聘請專業老師指導後使舞龍節奏更緊湊、姿態更優美,更能吸引人。在繼承的基礎上適當創新,加入一些現代原素,可以擴大影響力,為年輕人所接受,有利於紙龍舞的傳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