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真年代》是伊迪絲·華頓的代表作,也是她所有作品中結構技巧最為完美的一部小說。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基礎,描繪了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紐約上流社會華麗外表下一段蒼涼的愛情故事。 主人公紐蘭·阿切爾是一個律師。他出身於上流社會家庭,是老紐約“又尖又滑、難於立足其上的金字塔”頂端的貴族青年,雖然在傳統習俗中長大,但有自己的天真夢想和憧憬,厭倦枯燥單調的生活,渴望打破傳統的桎梏。故事開始時,就和一位大家閨秀梅·韋蘭訂下了婚約。梅年輕漂亮,卻是“老紐約”最典型的代表,深受傳統思想的影響。《純真年代》的另一個主人公是梅的表姐埃倫。她大膽而又真實,不但有情有義,也敢想敢做。她離開劣跡斑斑的丈夫,從歐洲闖進紐約,以尋求自己的美好生活。她和紐蘭漸漸相愛,但卻無力逆轉老紐約這部強大的機器,最後遠走歐洲,獨自生活。埃倫清楚地知道,她只有放棄紐蘭,才能保護那份純真的愛情。故事的結尾耐人尋味。梅儘管早已洞察紐蘭和埃倫的愛情,但精心呵護了自己幾十年的婚姻。她去世後,年邁的紐蘭終於有了與埃倫見面的機會,但他感慨已逝的人生年華,帶著複雜的情感,最終選擇了離開,令讀者唏噓。
基本介紹
- 書名:純真年代/世界經典文學名著
- 譯者:周愛農
- 出版日期:2014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作者:華頓
- 出版社: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250頁
- 開本:16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全書以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紐約上流社會為背景,講述了貴族青年紐蘭·阿切爾在傳統女性梅·韋蘭和自由奔放的艾倫·奧蘭斯卡之間艱難抉擇並最終走向成熟、實現自我的故事。
作者簡介
華頓,美國小說家,以描寫她所處的上層社會的故事而聞名。華頓於19世紀90年代起以創作短篇小說為開端,正式開始了寫作生涯,在世紀之交又涉足長篇小說的寫作。1909年,小說《歡樂之家》出版後,立即引起文壇矚目,該書曾位於暢銷書排行榜之首長達4個月之久。1920年出版的《純真年代》被許多評論家視為華頓最優秀的作品,她因此贏得了1921年的普利茲小說獎。華頓是第一位榮膺這個獎項的女性作家。她一生筆耕不輟,堪稱高產。主要作品還有:《伊坦·弗洛美》《暗礁》《鄉村習俗》《夏天》《月亮的隱現》。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下卷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文摘
雖然人們早就議論要在第四十街以北的遠郊興建一座新的歌劇院,雖然這個觀點已經被大眾所接受,然而上流社會卻依然滿足於每年冬天在這座歷史悠久的音樂院紅黃兩色的舊包廂里進行社交聚會。保守派的人們樂意去這座音樂廳,因為這個地方小巧可人,能抵擋得了那些“新人”。紐約對這些人包含很深的興趣但同時也有點害怕,而多愁善感的人們因為它引起許多歷史的聯想而對它戀戀不捨:音樂愛好者則留戀它精美的音響效果,而在特意為聽音樂而建築的大廳里,音響卻往往不是那么的令人滿意。
這是尼爾森夫人當年冬天的首場演出。那些被日報稱為“超凡脫俗的聽眾”已經雲集來聽她的演唱,他們乘坐各式各樣的馬車,經過溜滑多雪的街道來到了這裡。這些交通工具含有私人的四輪轎式馬車,上面可開可關的項部,能夠坐下一整家人的大馬車,還有很低調但很便利的敞篷雙座出租小馬車。乘坐布朗馬車來聽歌劇,幾乎跟坐自己的馬車一樣體面,而且離開劇場時還有極大的優越性(對民主原則開一句玩笑),即能夠跳上第一排的出租馬車回家,不必等著自家的馬車夫全身上下散發著杜松子酒氣,鼻子也被凍得亮晶晶地出現在音樂廳入口處可以遮擋的雨棚之下。美國人想離開娛樂場所比想去的時候更加迫切,這可是那位了不起的馬車行店主憑絕妙的直覺獲得的偉大發現。
正當紐蘭·阿切爾推開包廂門的時候,花園一場的帷幕剛剛升起,戲也就算是開始了。其實這位年輕人是沒有什麼遲到的理由的。七點的時候,他和母親、妹妹一起吃了一頓晚餐,沒有什麼其他的客人到場。其後又在哥德式圖書室里慢吞吞地吸了一支雪茄,待了有一段時間。在哥德式風格的書房擺放著一排又一排黑桃木的書架還有背部很高的沙發椅,這是房子裡阿切爾太太唯一允許他吸菸的地方。但是,最主要的一點就是紐約是個大都市,而他又十分清楚,在大都市裡聽歌劇早到是“不合宜”的,而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須符合時尚。這是紐蘭·阿切爾能夠在紐約市生存至關重要的一點,其意義就像幾千年前支配了他祖先命運的不可思議的圖騰恐懼一樣重要。
紐蘭·阿切爾遲到的第二個原因帶有一點私人的感情因素。他吸菸慢吞吞,是因為他在內心深處是個藝術愛好者,玩味行將來到的快樂,常常會使他比快樂真的來到時感到更深切的滿足。假設這是一種細膩的快樂那就更應該如此了,而他能夠享受到的歡樂更多的是細膩的。假若他那天晚上把時間掌握得很是合適,能與那位首席女演員的舞台監督合上拍的話,也就是說,當女演員一邊慢慢地唱著:“他是愛我的——他是不愛我的——他是愛我的!”一邊拋撒著雛菊花瓣,其暗示像露水般清澈——果真如此,他進音樂院的時機就再美妙不過了。
當然,她使用的是義大利的語言唱“愛我”,但不是“他愛我”,因為音樂界那不容改變、不容懷疑的法則要求,由瑞典藝術家演唱的法國歌劇的德語文本一定要翻譯成義大利語,好方便那些母語是英語的觀眾能夠理解得更透徹。對紐蘭·阿切爾來講,覺得和他生活中遵循的所有其他慣例一樣理所當然:就好像存在他生活中一切理所當然的老套的規矩一模一樣,其中就包括每天要用兩把不同的刷子來梳頭髮,刷子背面是使用銀質的,還有使用藍色琺瑯裱在上面的姓名首字母;還有每次出席大型或者重要的社交場合一定要在紐扣洞裡插一朵花(最好是梔子花),這才能夠達到出席的標準。
“愛我——不愛我——”女主角繼續唱著,她以贏得愛情後的最後爆發力唱出“愛我”,在這個時候,她將已經捏得粉碎的野菊花緊緊地貼在嘴唇上吻著,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抬起來盯著不是很高大的浮士德——演員卡波爾精通世俗人情的棕褐色面孔,他穿一件紫色的絲絨緊身上衣,戴一頂鼓囊囊的便帽,正徒勞地裝出與那位天真的受害者一樣純潔真誠的表情。
紐蘭·阿切爾十分隨意地直接倚在包廂里的後壁上,目光從舞台上移開,掃視著劇場對面。他的對面就是曼森·明戈特老夫人的包廂,可怕的肥胖病早已使她無法來聽歌劇,不過在有社交活動的晚上,她總是由家庭的某些年輕成員代表出席。那天晚上,坐在包廂前面位置的就是她的兒媳婦洛弗爾·明戈特夫人還有老夫人的女兒韋蘭夫人,坐在這兩位身著錦緞的婦人身後的是一位穿白衣的年輕姑娘,正目不轉睛地注視著那對舞台戀人。當尼爾森夫人深情地宣讀著“他愛我”那種聲音一直迴蕩在鴉雀無聲的大廳里的時候(每次唱到野菊花一曲的時候,包廂里的觀眾就立刻停止了多餘的討論),一片潮紅泛起在姑娘的面頰,從額頭湧向她美麗髮辮的根際,漫過她那青春的胸部斜面,直至繫著一朵梔子花的薄紗領的領線。她的眼睛向下低垂著,望著放在腿上的一束鈴蘭花。紐蘭·阿切爾看得到她戴著白色手套的手指溫柔地愛撫著鈴蘭花。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感覺自己的虛榮心得到了很大的滿足,之後目光又再一次返回到舞台之上。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