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

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

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自然歷史博物館,是美國主要自然歷史研究和教育中心之一。該館始建於1869年,位於美國紐約曼哈頓區,占地總面積為7公頃多,建築物為古典形式。其古生物和人類學的收藏在世界各博物館中占居首位,除采自美國境內的標本外,南美洲、非洲、歐洲、亞洲、澳洲的代表性標本也都有收藏。

裡面的陳列內容極為豐富,包括天文、礦物、人類、古生物和現代生物5個方面,有大量的化石、恐龍、禽鳥、印第安人和愛斯基摩人的複製模型。所藏寶石、軟體動物和海洋生物標本尤為名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
  • 外文名稱: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 類別:自然博物館
  • 地點:美國曼哈頓區
  • 竣工時間:1869年
  • 開放時間:10:00-17:45,感恩、聖誕節除外
  • 館藏精品:長12米高5米的恐龍骨架、高94英尺的藍鯨模型
  • 門票:19美元/人
簡介,設定,導航,陳列,特色展覽,太空照,中國龍,館藏,教育工作,大記事,科研工作,

簡介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之一,美國主要自然史研究和教育中心之一。創建於1869年。位於紐約市曼哈頓區,占地總面積為7公頃多,建築物為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古典形式。其古生物和人類學的收藏在世界各博物館中占居首位,除采自美國境內的標本外,南美洲非洲歐洲亞洲澳洲的代表性標本也都有收藏。
裡面的陳列內容極為豐富,包括天文、礦物、人類、古生物和現代生物5個方面,有大量的化石、恐龍、禽鳥、印第安人和愛斯基摩人的複製模型。所藏寶石、軟體動物和海洋生物標本尤為名貴。

設定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擁有一座藏書485,000冊的自然歷史圖書館,還有照片、影片和手稿等藏品。它還為公眾舉辦各種教育活動,出版月刊《自然史》。世界上最大的天文館之一──海登天文館(Hayden Planetarium)是該博物館的一部分;它還有一個藏書1萬冊的天文圖書館和一個直徑23公尺(米)的太空劇場。
該館設有圖書館和奧斯朋古脊椎動物分圖書館,藏有自然歷史方面書刊30萬冊左右,其中許多是很有價值的首版專著。該館還出版許多專業書刊和大量科普宣傳資料。其中《博物學》雜誌和《博物館員》雜誌發行量很大。
該館公共教育部也是主要的業務部門,主管陳列與展覽、對外宣傳、學校服務、接待觀眾、收集放映科教影片以及舉辦科普講座等。該館每年觀眾達400萬人次。

導航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埃倫·富特當天在新聞發布會上說:"這項博物館移動導航系統讓博物館能隨時隨地和參觀者對接,讓他們全方位地了解博物館豐富的資源,這也重新定義了在21世紀逛博物館的理念。"
這個經過3年時間研究開發的博物館導航系統可以免費下載到手機和多種無線終端接收設備上。它不僅能幫助遊客明確所處位置,還能對博物館全部45個展廳、劇院、衛生間和餐廳進行導航,讓遊客在博物館內行走自如。
除移動導遊功能外,導航系統還通過手機的演示平台,在遊客每次移步換位時,提供圖文並茂的館藏信息和藏品介紹。該系統還為遊客定製個性化參觀路線,甚至遊客在參觀前,在家中都可以通過該導航系統預先設定自己的參觀路線。同時,遊客還可以通過該導航系統上網,與遠方的朋友分享實時參觀體驗。
埃倫·富特說,每位前來參觀的遊客都可以免費下載這個移動博物館導航系統軟體,博物館也免費提供350多部移動裝置供遊客體驗導航系統。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已有140多年歷史,是全世界知名的科學、教育、文化機構,館裡永久收藏了3200多萬標本和史前古器物。

陳列

陳列範圍主要包括天文學、礦物學、人類歷史、古代動物和現代動物5個方面。有大量的化石、恐龍、禽鳥、印第安人和愛斯基摩人的複製模型。所藏寶石、軟體動物和海洋生物標本尤為名貴。
有500-1500平方米大小陳列廳38個。此外還有羅斯福紀念廳,紀念T.羅斯福總統對該館事業的支持。此廳也用於舉辦特展,展出自然科學的重要新發現及與時事、社會問題和市民生活有密切關係的專題。還有供業餘愛好者進行各種科學活動的實驗室、自然科學中心和市民中心。該館有10多個學科研究部,主管標本採集、研究和出版工作。
博物館正門有座戎馬一身的西奧多·羅斯福的塑像。這座雄偉的塑像是為紀念老羅斯福對於保護自然的貢獻而塑的,裡面進門的右側還有羅斯福紀念大堂,在美國歷史上,羅斯福被譽為現代美國之父(1901-1909年間任美國總統)和保護自然資源之父,因為他完整地提出了有關保護、利用和開發自然資源的主張並在他總統任期開闢了大量自然資源保護區
博物館分四層參觀。第一層有北美森林、生態百態展覽廳、哥茨曼地球展覽廳、紐約州環境、海洋生物、北美哺乳類動物、哺乳類動物、西北海岸印第安人館、人類生態學與進化、若斯隕石紀念廳、摩根寶石紀念展覽廳、古根亨利礦物展覽廳等。其中每一部分的構思和布置均雄奇壯觀,如進門大廳中央即陳列巨型八頭大小象標本,四周為獅虎鹿豹等獸類標本。動態如生。各館均配以現代音響效果及電腦螢幕顯示,所以印象比較深刻(記得1991年我來這裡參觀時還沒有這亞洲動物廳么普及)。北美森林館顯示樹林的年輪的歷史發展,從若干萬年前的原始森林到現代社會的森林被濫加砍伐的景況,進行了生動的保護自然資源的教育。
人類生態與進化把生物和人類進化的演進過程生動地展示在人們面前,還配以人的發育史的音像教育。有關寶石和礦石的展覽廳設計十分新穎,光線幽暗如進入寶藏洞穴,展品照明很講究,迴環曲折,層出不窮,是十分生動的礦物知識教育,其中的藍寶石和大型水晶體特別引人注目。據說紅寶石很少有大顆粒的,十幾克拉的紅寶石就屬少見了。英國倫敦大博物館收藏了一顆167克拉的紅寶石,美國自然博物館珍藏了一顆100克拉的星光紅寶石。其他館以標本居多,重在自然歷史知識的普及和研究,吸引大量中小學生來觀看,而且都有教師帶隊,專人講解,似乎是他們學校課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二樓,有亞洲哺乳類動物、羅斯福廳、惠特尼海鳥紀念展覽廳、斯托特亞洲人種展覽廳、阿克莉非洲哺乳動物展覽廳、非洲人種展覽廳、世界鳥類展覽廳、墨西哥中美洲展覽廳、南美人種展覽廳等。在三樓,有爬行類動物和兩棲兩棲類動物館、阿克莉非洲哺乳動物類動物展覽廳、紐約市鳥類、紐約州哺乳類動物、靈長類館、查普曼北美鳥類展覽、東部林地及北美印第安人展覽館、米德太平洋人種展覽廳等。在四樓,有華萊士哺乳類動物及其滅絕同類展覽、原始哺乳類動物、鳥類恐龍廳,這裡巨大的恐龍骨架頂天立地。還有密爾斯坦高級哺乳類動物展覽廳、蜥蜴類恐龍廳、脊椎動物起源廳等。上面這些館廳我們幾乎都瀏覽一下,對於有音像設備和"小電視片"的廳館停留時間多些。
我們在三樓大廳的大型電視螢幕前看了一場有關生物起源的影片約20分鐘。但是最吸引人的地方,莫過於位於一樓的大禮堂的專場電影,有二三百人在那裡排隊等候觀看歷時45分鐘的動物生態世界的全景超大螢幕電影,這個螢幕是我們迄今所見螢幕之冠,有二三層樓那么高,立體聲響,色彩和音響都極佳,通過蝴蝶群、候鳥(大雁群)、紅色螃蟹群、斑馬群、牛群、魚群、海鯨群等的群體生活細節刻畫,鏡頭逼真。色彩絢爛,畫面奇瑰,近鏡頭仿佛與這些動物共處同一空間,遠鏡頭則給人們以極為優美瑰麗的藝術感受,形象生動潛移默化地給以人與自然和諧的教育。就人類早期文化遺蹟的保存來說,自然歷史博物館和大都會博藍鯨物館有共同之處,不過這裡以歷史演變為重點,而後者則以藝術價值為重點。
總的感覺,這座博物館以科普知識為主,且專業性很強,參觀者以青少年為主,人數不及大都會博物館多。我想隨著人們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意識的加強,來這裡參觀的人會更多。如果著重從保護生態環境的角度來反映自然史的變化,則會更有現實意義,也會吸引更多的人來參觀。例如有關瀕危動植物的滅絕、沙漠化的危害、水資源匱乏的後果、熱帶雨林減少及其後果、植被的減少和耕地面積的銳減、大氣污染對於自然生態和動物植物的影響等等,雖占一定的展區,都尚需大幅度增加內容,使之不僅是自然歷史博物館而且是自然生態保護的博物館。每次參觀美國自然博物館都有新感受,2003年增加了不少綠色環保的內容,顯示保護自然家園越來越受到重視。

特色展覽

太空照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向公眾展示了兩幅由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巨幅太空照片,以紀念哈勃太空望遠鏡15歲生日。
這兩幅巨幅太空照片一個顯示的是渦狀星系M51,另一個顯示的是形狀奇特的天鷹座星雲。兩幅照片的尺寸分別是10x7英尺和10x5英尺。為太空照片揭幕的該館天體物理部館長麥克·沙拉曾參與當年哈勃太空望遠鏡的研製發展,他指出,在哈勃望遠鏡15歲生日時,展示它拍攝的人類迄今為止觀測到的宇宙最深處的照片,是最有意義的慶祝方式。
哈勃太空望遠鏡於1990年4月25日發射升空,目的是在地球大氣層外的地球軌道上對太空進行觀測拍攝,以降低大氣層對觀測的扭曲效應。15年來,哈勃太空望遠鏡累計已經繞地球運行約30億英里,拍攝到的照片的清晰度非常高,堪稱是人類歷史上最具科學成就的太空裝置。自哈勃太空望遠鏡投入使用以來,科學家已經通過它拍攝了70多萬張各類天體的圖像,其中包括一些數百億年前就存在的星系照片。

中國龍

2007年5月22日,紐約著名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對媒體預展了名為"神秘造物:龍、獨角獸和美人魚"的專題展覽。一條全長達36米多的中國舞龍道具懸掛在展區上方,十分引人注目。
該展覽通過各種模型以及文物展示了來自亞洲、歐洲、美洲、非洲等不同文化背景和神話傳說中的龍、獨角獸和美人魚等多種形象。其中龍展區通過舞龍道具、龍袍、皮影戲、古董美國大型自然歷史專門性博物館。位於紐約曼哈頓區中央公園西側。創建於1869年。占地面積7萬多平方米。有19幢樓房、50多個展廳。並附有天文館和圖書館。

館藏

館藏有三千六百萬餘件,具有42個展廳,裡面展出了長12米高5米的恐龍骨架、高94英尺的藍鯨模型、563克拉藍寶石"印度之星"、重31噸的世界最大隕石等。其外,在自然IMAX巨幕影院和天文館內觀覽自然相關的影片和資料。
此博物館包括恐龍化石,展出各種動物、地理、人類、生物相關的展示品,尤其是,展現地球生物進化過程的展示品與實際生物難以區分。用真化石而組成的重龍(Barosaurus),19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25年在美國南部海岸狩獵的重150噸藍鯨的模型,和長19.5米的印第安海戰用獨木舟,是在此博物館非得看的展示品。該館是進行野外探險、創造展示自然棲地及動植物生命的實景模型的開路先鋒。
該館所收藏的研究標本達3,000多萬件,化石和昆蟲的藏量是世界上最多的之一。所展示的化石恐龍和哺乳動物給人印象尤為深刻。該館進行人類學、天文學、昆蟲學、爬蟲學、魚類學、無脊椎動物、哺乳動物學、礦物學、鳥類學以及脊椎動物古生物學等的研究。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截止到2011年12月擁有300萬件的標本和文物。這些館藏品是於不同時期通過多種渠道蒐集而來。
據Raxworthy博士介紹,博物館的一些早期收藏品為私人捐贈。之後,博物館的國際科考隊伍也為其帶回不少的收藏品。還有一些則是從那些因種種原因而無法繼續運營的小博物館中購得。
現階段,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龐大館藏品中只有百分之二左右展示給公眾,剩餘的仍作為博物館科學家的研究資源。不過,隨著該博物館正在著手進行的館藏品數位化項目的完成,公眾們有望看到那些一直深居幕後的館藏品。
舉辦展覽是博物館向公眾展示其館藏品及其科學家的研究成果的最直接也最直觀的方式。自然歷史博物館現有45個固定展館,其中有15個是過去10年中新建起來的。
除了這些固定展館外,該博物館還不定期舉辦其他主題的展覽,包括動物展、古文物展等。

教育工作

"我們在教育方面有很強的使命感,"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教育與展覽科學部副主任ChristpherRaxworthy博士說道。
Raxworthy博士指出,自然歷史博物館對公眾的教育分不同層面展開。在紐約地區,博物館與當地的公立學校廣泛合作,在給這些學校的教師提供培訓的同時也安排學校組織學生團體參觀博物館。
自然歷史博物館提供的數據顯示,每年都有超過40萬的中小學生通過學校組團到該博物館參觀,並參加博物館組織的正式教育活動。博物館安排專門的講解員,在給學生們介紹館藏的同時,也帶領學生動手做試驗,使他們對諸如環境、恐龍時代、宇宙及世界文化等話題有所了解。 除了當地的公立學校外,自然歷史博物館還與美國一些主要科學教科書的出版商有合作。據Raxworthy博士介紹,博物館給一到六年級的科學教科書提供內容與材料。而事實上,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教育項目涉及面非常廣,從幼稚園一直延伸到博士及博士後項目。
在自然歷史博物館裡常常能見到這樣的一批小孩。他們被稱作"小小探險家"。這些孩子通常在3、4歲左右就被家長帶到博物館來了解科學知識,之後,這些充滿好奇心的孩子們會經常來到博物館,通過講解員的介紹以及自己的親手實驗來學習和充實自己的科學知識。
Raxworthy說:"很多孩子在接受正式的學校教育之前就已經在我們這裡開始了他們的學習。"
對廣大的中學生,自然歷史博物館則提供免費的課外講座來補充學生們在課堂上所無法了解到的知識。除此之外,博物館每年還選出35名中學生與博物館的科學家們一起著手進行長期的科研項目。這些教育項目大大增進了公眾對科學及與人類息息相關的話題的了解。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2006年10月在教育方面的大手筆是成立了自己的研究生院,2007年開始招生,於2008年秋季開始正式上課。並已獲準為學生頒發比較生物學的博士學位。這在美國博物館歷史上尚屬首次。

大記事

美國總統尤利西斯·辛·格蘭特,1874年為在中央公園西街的博物館奠基。
在弗雷德里克.菲尼亞斯和桑德拉.神父的努力下,羅絲地球環境科學中心在三年的建設後,於2000年2月對公眾開放。
在博物館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莫里斯·K.傑瑟普1881年上任後,他引領博物館進入了一個探索的時代,考察遍及世界上的每個大洲。

科研工作

Raxworthy博士告訴記者,教育與科研是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兩大基本使命"。博物館在科研方面積極與不懈的努力為其教育項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自然博物館有5個科研部門:人類學無脊椎動物學、古生物學、物理科學和脊椎動物學。目前有200名科學家,其中包括40多名館長,分布在這些部門中進行廣泛的科研活動。他們研究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與進化、數不清的物種、各式各樣的人類文化、以及地球行星形成及其變化的複雜過程。
除此之外,博物館還有眾多的短期訪問科學家、博士後研究員以及研究生在館內共同進行科學研究活動。
據據博物館國際商務發展資深顧問AliciaStevens介紹,該博物館的一個很重要的科學資料來源途徑就是組織科學考察隊。自1887年以來,該博物館已經組織過成千上萬的科學考察隊,足跡遍布各大洲。
博物館每年都會組織大約100支考察隊,到不同的地方就不同的領域進行科學探索。他們所到過的地方包括智利、中國、古巴、馬達加斯加、蒙古、紐幾內亞、越南等。
交流合作
自然歷史博物館的Reichl介紹說,大多數的展覽博物館都是跟其他機構聯合舉辦的。這樣在展覽結束後,這些展品就回到其原來所在的機構。
除了與國內同行的合作外,自然歷史博物館還與其他國家有著十分友好的合作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往來。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中國自然成了該博物館的重點合作目標。
"過去幾年,我們一直努力將重點放在中國,"Raxworthy告訴記者。他說自然歷史博物館希望與中國能有更加廣泛與深入的合作。
事實上該博物館與中國相關機構的友好往來並非剛剛開始。多年來,自然歷史博物館一直都有來自中國北京大學的博士後研究生在館內做科研項目。而該館也組織了數次科考隊伍到過中國的多個省份和地區,包括雲南、敦煌、西藏等。
自然歷史博物館與中國同行最近的一次合作是與上海科技館及其他的幾個機構一同製作了一部名為《宇宙大碰撞》 (CosmicCollisions)的特種電影。這部20多分鐘的短劇已經在上海科技館太空影院投放。
據Raxworthy介紹,自然歷史博物館與上海科技館也在談其他方面的合作。他聽說上海方面正計畫建立一個全新的自然歷史博物館。雙方也只是在討論階段,但是他表示如果計畫成行的話,自然歷史博物館願意提供協助。
Raxworthy還認為,在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利用自然資源等研究方面,自然歷史博物館與中國方面將會有非常廣闊的合作前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