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關於君主應採納臣下批評建議的論說。納諫包括兩個方面:即做為在上者(君)要勇於納諫;而做為在下者(臣)要敢於諫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納諫說
- 定義:儒家關於君主應採納臣下批評建議的論說
儒家關於君主應採納臣下批評建議的論說。納諫包括兩個方面:即做為在上者(君)要勇於納諫;而做為在下者(臣)要敢於諫爭。
儒家關於君主應採納臣下批評建議的論說。納諫包括兩個方面:即做為在上者(君)要勇於納諫;而做為在下者(臣)要敢於諫爭。以道事君不可則止《論語·憲問》載:“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勿欺也”是指對君主要忠誠,...
接受規勸。多指君主接受臣下進諫。丹·錢帕著《納諫》,為領導和董事會提供建議:CEO的更替、持續有效的經營改進和文化變革,以及企業高層如何執行新的戰略。解釋 1.接受規勸。多指君主接受臣下的規勸。 2.向君主進諫。事例 三人成虎 三人成虎,我國古代成語,出自《韓非子》,原意指三個人謊報集市里有老虎,聽者就...
《優孟諷楚王納諫》是《史記·滑稽列傳》節選,主要講述了優孟的故事。原文 優孟,故楚之樂人也。長八尺,多辯,常以談笑諷諫。莊王之時,有愛馬,衣以文繡①,置之華屋之下,席以露床②,啖以棗脯③。馬病肥死,使群臣喪④之,欲以棺槨⑤大夫禮葬之。左右爭之,以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馬諫者,罪...
《白公子張諷靈王宜納諫》是春秋末期左丘明創作的一篇文章。作品原文 靈王虐,白公子張驟諫。王患之,謂史老曰:“吾欲已子張之諫,若何?”對曰:“用之實難,已之易矣。若諫,君則曰余左執鬼中,右執殤宮,凡百箴諫,吾盡聞之矣,寧聞他言?”白公又諫,王如史老之言。對曰:“昔殷武丁能聳其德,...
《納諫遣女》是宋朝王鞏所作的作品。作品原文 宋史紀;仁宗時王德用進二女,王素論之,上笑曰:“朕真宗子,卿王旦子,有世舊,非他人比,德用實進女,然已在朕左右,奈何?”素曰:“臣之憂正恐在陛下左右耳。”上動容,立命宮官遣女。素曰:“陛下既不棄臣言,亦何遽耶?”上曰:“朕若見其人留戀不肯...
所以《老子》上說:“自己認識到自己才叫做明察。”楚莊王“欲伐越”,但聽了杜子的進諫後,“乃止”。可以看出楚莊王是一個善於納諫·知錯就改的人。出處 《韓非子·喻老》 成語 自知之明:指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目不見睫: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沒有自知之明。也比喻只見遠處...
《納諫賜金》是本則故事出自《史記·袁盎晁錯列傳》。作品原文 漢史紀:文帝從霸陵上,欲西馳下峻阪,中郎將袁盎騎並車,攬轡。上曰:“將軍怯耶?”盎日:“臣聞聖主不乘危,不僥倖。今陛下騁六飛馳下峻阪,有如馬驚車敗,陛下縱自輕,奈高廟、太后何?”上乃止。又從幸上林,奏卻慎夫人坐。上說,賜...
納諫 《納諫》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錢帕著
以善於納諫用能,勵志圖強而名著史冊。君臣之間這段故事成為千古佳話。典故由來 《鄒忌說琴諫齊王》選自《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原文:鄒忌子以鼓琴見威王,威王說而舍之右室。須臾,王鼓琴,鄒忌子推戶入曰:“善哉鼓琴!”王勃然不說,去琴按劍曰:“夫子見容未察,何以知其善也?”鄒忌曰:“夫大弦...
諫議理論,中國古代重要的政治理論。解釋 諫,即規勸,又分為進諫與納諫。諫議受到朝野上下的普遍關注,形成了系統的理論和完備的制度,這是中國古代政治理論和政治制度的一大特色。據說堯舜禹曾設定謗木、諫鼓,諮詢四岳,拜納諫言。出處 《尚書·酒誥》引據古語“人無於水監(鑒),當於民監(鑒)”。《詩經·民勞》...
諫官制度固然是為專制君主的長治久安效力的制度,但由諫官和帝王演出的“進諫”與“納諫”(或“巨諫”)的種種活劇,卻蘊藏著豐富的政治智慧和人生哲理,給後人以啟迪。歷史沿革 (一)先秦諫官的設立 諫官的設立始於周代,盛行於秦漢至唐宋時期。但相傳於舜帝時,已有“納言”一職。《尚書·孔氏傳》說:“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