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生物醫學載體

納米生物醫學載體主要指通過物理吸附、包裹、分子自組裝或者化學鍵合方式攜帶生物醫學功能性分子的納米材料,包括納米顆粒、納米纖維、納米薄膜、以及納米複合材料。在生物醫藥領域的研究與套用中,納米生物醫學載體可以攜帶的功能分子主要包括治療或檢測性的分子兩大類,如化學藥物分子、蛋白質或者多肽分子、核酸物質(DNA或者siRNA)、放射性核素、光敏性分子、螢光分子等等。近年來納米生物醫學載體已經成為一類具有獨特性能和功能的新型生物醫學載體,受到生物醫學、化學、物理學、材料學等多領域的研究人員以及醫藥產業界的極大關注,正在得到廣泛的研究,並取得快速的進展。

參考文獻,
歷史“納米生物醫學載體” 的藍本可以回溯到理察·費曼教授(Richard Feynman)於1959年12月29日在加州理工學院舉行的美國物理學會年會上所做了的著名演講《There ‘s plenty of room at the bottom》【1】。費曼在演講中闡述了他關於在小尺度範圍內製造、操縱和控制分子機器的構想及對未來的影響。在談到極微小機器對生物醫學可能產生的作用和影響時,提到未來應該讓一個機器人大夫進入到人體的血管中和心臟內去到處“看看”,然後把看到的信息反饋給醫生,如果發現心瓣有什麼病變,拿微型手術刀把病變的部分切除就行了。還有一些小機器可能會永久地植入到機體內,作為那些喪失了功能的器官的輔助裝置。目前,納米生物醫學載體已經能夠在動物模型上部分實現這一科學預言,例如,納米顆粒能夠靶向腫瘤的探針分子,去探測疾病的發生,在分子、細胞和整體水平上監測腫瘤的發展和轉移,同時,將化學、蛋白或者核酸藥物靶向遞送到病灶位置,殺滅腫瘤細胞;又如,納米載體攜帶靶向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探針對血管病變進行成像,檢測和評估斑塊的狀態,為危險疾病的發生做出預警和及時干預。可以期望,隨著納米技術的發展,人們對這些載體的控制和操縱能力將不斷增加,使它們的功能越來越強大,為發展新型的檢測與檢測技術和高效治療方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目前,一些納米技術相關的藥物產品已被批准進入臨床,大部分納米藥物正處於不同的臨床前研究階段。據統計,國際上已經有十餘類納米材料、240種納米藥物明確進入到藥物研發和藥物產品的序列【2】

參考文獻

[1] R. Feynmaii. There's Plenty of Room at the Bottom. Journal of Microeleciromechanical Systems, Vol. 1, No. i. pp. 60-66 March 1992.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Miniaturization Horace D. Gilbert, Ed. © Van Nostrand Reinhold
[2] Marina A. Dobrovolskaia and Scott E. McNeil. Immunological properties of engineered nanomaterials.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07; 2: 469-47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