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稅的奇蹟》是馬薩卓於1427年在義大利創作的壁畫作品,題材取自聖經《新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納稅的奇蹟
- 類別:壁畫
- 年代:1427
- 作者:馬薩卓
基本信息,作品簡介,作者介紹,
基本信息
規格:此畫尺寸為255×598厘米
屬地:義大利
作品簡介
壁畫《納稅的奇蹟》,題材取自聖經《新約》故事,畫家讓故事展開的場面充滿真實的世俗氣息,賦予畫面以強烈的生活衝突,而自己則以公正的態度參與了裁判,具體表現在對耶穌及其門徒的性格刻畫與歌頌上。這是機智與邪惡的鬥爭,是畫家內心的愛與憎的流露。這幅壁畫的現實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故事是說:耶穌傳道以後,在人民中產生很大影響,引起羅馬帝國在東方各行省官府的恐慌,他們企圖以種種藉口去逮捕耶穌。一天,耶穌在殿堂講道,文士、法利賽、希律王的爪牙前去搗亂,被耶穌用隱喻的話所諷刺,這些人惱羞成怒,想抓耶穌,又怕百姓們反對。於是,打發一奸細裝作好人,上去與耶穌談話,以便抓住他的把柄治罪。奸細問耶穌:“夫子講的都是正道,不以外貌取人。我們納稅給該撒,可不可以?”耶穌洞察其奸,便問:“你們為何要試探我呢!拿一個錢來看看,這上面的像和號是誰的。”奸細說是該撒的。耶穌回答他們:“該撒的物當歸該撒,上帝的物當歸上帝。”法利賽人只得擺手而去。接著,耶穌帶領眾門徒一起趕路。途中,一個收稅人上前攔住他們的去路,揚言要收他們的丁稅。耶穌便吩咐彼得到湖裡去撈一條魚,從第一條撈上來的魚嘴裡取出錢幣交給收稅人。彼得果真從湖裡撈上魚來,並從魚嘴裡取出錢幣。這一幅畫所表現的正是上述這些場面。但畫家略去了第一段故事,著重描繪耶穌路遇收稅人的一段,把前後兩個過程納進同一個畫面,如中間的場面是耶穌與眾門徒面對攔住他們的收稅人;左側是使徒彼得去湖中撈魚,並取出了錢幣的奇蹟;右側是彼得把錢交給收稅人時的情景。
作為宗教故事,其中有一些內容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它反映了基督教在活動初期的實際境遇。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統治時期是蒙受虐待的,因此它們在一定程度上還表現出對統治者的不順從。15世紀進步壁畫家利用這些題材,予以世俗化的表現,正是馬薩喬這樣的一些人文主義畫家的進步思想的體現。如果就這方面去理解,說他們表現了對當時義大利的政治與社會的不滿情緒,也未嘗不可。這一幅畫是採取橫構圖的形式展開的,畫面中央是人物的矛盾衝突中心,耶穌及其門徒代表正義與善良,收稅人即是統治者的化身。馬薩喬善於藉助飽滿的色彩與野外光線來顯現這些對比性形象。這一幅富有戲劇性的寫實場面,對於後來的畫家的歷史題材的創作,提供了可貴的啟示。
作者介紹
文藝復興時期現實主義繪畫的重要代表馬薩卓,他的真名是托馬佐·德·喬凡尼·德·西蒙納·格維蒂(1401~1428),馬薩卓是人們給他起的一個綽號(意為不高明的畫家),因為他作風散漫,除了藝術,對什麼都漠不關心,有一种放盪不羈的性格。在藝術上他卻很受同行們器重,在當時的佛羅倫斯,可與建築師布魯奈列斯奇、雕塑家唐納太羅平分秋色的就是他。這位佛羅倫斯畫派的大師在藝術上的突出貢獻是:徹底拋棄中世紀繪畫的僵死法則,注重寫實,大膽革新,描繪宗教人物時特彆強調人物的肉體感表現。他畫筆下的人物都來自於生活,而不來自題材本身。他的啟蒙老師是佛羅倫斯畫家馬佐利諾,而對他思想影響最大的還是喬托。因為喬托力求擺脫神學的桎梏。儘管喬托的繪畫還保留著某些舊傳統,馬薩卓則從實踐中破除教會的陳規陋習,為義大利新的造型風格奠定了基礎。
1422年,馬薩卓加入醫師與藥劑師公會(佛羅倫斯畫家為取得訂件,須加入此公會),兩年後,又加入了聖路加公會(這是正統的畫家行會)。1426年,他開始為比薩的卡敏教堂繪製一組大型祭壇畫(這些畫現在被分散地收藏在各國博物館內,如倫敦、拿波利、比薩、柏林等地)。這一幅納稅的奇蹟,完成於1427年左右,它是佛羅倫斯的聖馬利亞·德爾·卡敏教堂內勃朗卡奇禮拜堂的一組濕壁畫(濕壁畫是在未乾透的濕灰泥牆上用蛋膠混合顏料繪成的壁畫。與此相反的乾壁畫則是在已乾的牆面上用膠水顏料畫的壁畫)中的一幅(禮拜堂內的濕壁畫分前後兩組,前組是他的老師馬佐利諾所繪),這一組壁畫也是馬薩卓最成熟的壁畫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