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溪特早茶,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納溪特早茶外形扁平挺直,黃綠隱毫、勻淨,湯色黃綠明亮,香氣栗香濃郁持久,滋味鮮醇爽口,葉底黃綠勻亮;茶葉外形扁平挺直,長短勻整,潔淨光滑,色澤翠綠;香氣栗香濃郁持久,湯色黃綠明亮,滋味香醇爽口,嫩勻碧綠,屬高檔名優綠茶。
2011年12月20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納溪特早茶”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納溪特早茶
- 產地名稱: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
- 品質特點:滋味鮮醇爽口,葉底黃綠勻亮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部 第1699號
- 批准時間:2011年12月20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氣候情況,水文情況,土壤地貌,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文化活動,
產品特點
產地環境
氣候情況
納溪區屬盆地南部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熱能充足、雨量充沛、雨日多、霜期短、濕度大。境內年平均氣溫18.3攝氏度,最高溫40.2攝氏度,最低溫1.2攝氏度;全年無霜期350天左右,日照時數1053小時,總積溫5627攝氏度;年降雨量1184.9毫米,年均蒸發量1002毫米,年均相對濕度83%。春季氣溫回升快,茶芽萌發早,對開發特早茶十分有利。
水文情況
納溪特早茶的生產環境水資源十分豐富,境內有長江自西由大渡鎮入境,流經大渡、新樂、安富、棉花坡等鄉鎮後向東流去,靠境邊緣流程25.5千米。境內永寧河發源於敘永縣由南向北從該區中部穿過,於城區處匯合長江,境內流程45.7千米,河流匯水面積327千米。境內匯水面積在23千米以上的溪河13條,總長250千米;流程在7千米以上的小溪河的百餘條。境內外資源豐富,多年平均地表徑流深度525毫米,徑流量6.1億米,外來水18億米(未包括長江),合計24.1億米,自給有餘,對茶園灌溉、運輸等的開發提供了有利條件。
土壤地貌
瀘州市納溪區屬盆南山地與丘陵區,地勢南高北低,境內地形可分為淺丘、深丘和低山。丘陵區最低海拔230米,一般處於350—450米之間;低山區最高海拔963米,一般處於500—800米之間,全區低山與丘陵平行其間,低山少於丘陵。區內多為酸性紫色土:主要分布於海拔350—600米,主要由紫色砂頁岩風化後形成。土層厚度一般在40—90厘米,pH值4.5—6.5,質地多為壤土,養分豐富,自然肥力高。茶園基地主要分布於海拔400—700米的低山區,土質符合DB51/336—2003無公害農產品種植產地環境要求。
歷史淵源
納溪產茶歷史悠久,茶文化源遠流長,地理位置獨特,是全球同緯度茶樹發芽最早地區。
晉代常璩《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
《中國名茶志》中唐代名茶列有“瀘州茶又名納溪茶"。
北宋時期,詩人、書法家黃庭堅在納溪區清溪河石壁上手書石刻“二月茶”。
宋代名茶列有“納溪梅嶺茶"的記載。
生產情況
2011年,納溪特早茶保護面積2萬公頃,年產量2.5萬噸。
2012年,納溪茶園總面積已達到15萬畝,茶葉總產量4188噸,茶業綜合產值4.5億。納溪區從事茶葉產業10萬人,茶葉實現助農增收2.5億元。
2018年,納溪區建成現代茶葉標準化基地31.2萬畝,納溪特早茶年產茶葉2萬噸。
產品榮譽
2011年12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納溪特早茶”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014年,納溪特早茶成為首批中國一歐盟地埋標誌互認產品。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納溪特早茶的地理標誌保護的區域範圍為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農產品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包括納溪區大渡口、護國、打古、上馬、合面、豐樂、白節、天仙、棉花坡、新樂、渠壩、龍車等12個鎮的176個村,東連合江縣,南接敘永縣,西接江安縣,北鄰瀘州市江陽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05°09′—105°37′,北緯28°02′14″—28°26′53″,東西寬41千米,南北長46千米。
質量技術要求
- 產地要求
產地環境條件應符合NY5020的要求。土壤P小時值4.5—6.5之間,土層深厚,有效土層超過60厘米,養分豐富而且平衡,在0—45厘米土層的有機質含量≥15克/千克,有效氮含量≥120毫克/千克,有效鉀含量≥100毫克/千克,有效磷的含量≥20毫克/千克,鎂、鋅等含量不缺,地下水位100厘米下,年降水量大於1000毫米,10攝氏度以上積溫大於3700攝氏度,常年相對濕度80%以上;生產、加工、貯藏場所及周圍場地應保持清潔衛生。
- 品種選擇與特定
要求茶樹品種的選擇,應適宜我區土壤、氣候等生態條件和適制茶類的茶樹品種;選擇抗病蟲能力較強、經審定的、無性系中小葉類的綠茶優良品種,種植前應按GB11767要求對苗木進行質量檢驗和植物檢疫。
在我區推薦使用的茶樹品種:烏牛早、福選9號、名選213等特早品種。
- 生產過程控制
①定植管理
採用單條或雙條栽方式。單行條栽:行距4尺左右,窩距0.5尺左右,每窩栽兩株,畝植苗6000株左右。雙行條栽:大行距4.2尺左右,小行距1尺左右,株距1尺左右,每窩兩株,畝植苗5500株左右。移栽時間。一般秋栽是9—11月為宜,春栽在雨水節前後以行。放線打窩。首先淺鋤欠細土壤,再按大小行距放線打窩深4寸左右。移栽要領。栽苗深3—4寸,莖桿埋土1.5寸左右,根系離底肥10厘米以上,要求根系舒展,逐步加土,踩緊踏實,澆足定根水,對苗根帶土少的應先用黃泥漿漿根後栽苗。
②茶園樹體培養與修剪
定形修剪:定形修剪的目的是為了抑制茶樹頂端生長,足進側枝生長,迅速形成豐產採摘蓬面。 定形修剪一般為3次,在2至3年內完成。對中小葉類茶樹品種,一般情況可在前三年中每年定剪一次,定剪高度分別為離地16厘米、30厘米、40厘米下剪 。在肥培管理水平較高的茶園可以苗高(或新枝)達到24厘米、莖粗0.3厘米作為每次開剪標準,定剪高度標準也分別為離地16厘米、30厘米、40厘米剪去上半部份,完成茶樹的定形修剪 。
輕修剪:完成定剪以後的投產茶園在每年茶季結束都要輕修剪一次,保證來年茶芽粗壯,剪位在當年春梢留樁3—4寸。
深修剪:一般在茶園投產5年後,樹勢衰退或產量顯著下降時進行深修剪。剪除衰老雞爪枝、密生冗枝、枯枝、標準是剪至樹體萌芽力強的部位,一般離地60厘米左右,剪後留養一季,組成新的生產蓬面。
重修剪:茶樹經20年以上,生產力下降,經濟效益降低,樹勢衰老茶園實行重修剪。可在春茶採摘後離地40—45厘米剪去茶樹大部分枝葉,留3—4個骨幹枝,加強肥培管理和病蟲防治,經夏秋兩季生長,恢復樹勢,第二年進入正常採摘。
台刈:茶樹長到30—40年,長勢很弱,病蟲多,極度老化,可採取台刈更新,可春秋季節離地2—3厘米去掉茶樹主幹及所有枝葉,加強肥培管理和病蟲防治,經2—3年恢復樹冠,進入正常採收。
③施肥管理
茶園中在不產生不良後果的前提下,允許有限度地使用部份化學合成肥料;但應注意化肥與有機肥配合施用,防止土壤板結,保證N、P、K養分的平衡供給。最後一次追肥應在茶葉採摘前20天進行,最後一次噴施必須在采前10天進行,不允許使用有害的城市垃圾和污泥、醫院的糞便垃圾和含有害
物質的工業垃圾,農家肥料要先腐熟達到無害化要求,微生物肥料應符合NY/227要求。提倡利用山區資源充足的優勢,廣積天然綠肥和土雜肥或在空地較多的茶園種植綠肥等。基肥以有機肥為主,於當年秋季開溝深施,施肥深度20厘米以上,一般每畝施油枯100—150千克+鈣鎂磷肥75—100千克或農家有機肥1000—2000千克。追肥可結合茶樹生育規律多次進行以化學肥料為主,在茶葉開採前15—30天開溝施入,深施10厘米左右。化學氮(如:尿素)等追肥每畝每次施用量(純氮計)不超過15千克、年最高總用量不超過60千克。施肥後及時蓋土。一般每年按“一基四追六補”進行。對幼齡茶園除按每年秋季施一次基肥,春前、春後、夏中、秋前各施一次追肥外,在生長季節間隔20天左右增補一次糞清水或淡肥水。對成齡茶園除按正常的“一基四追”外在生產季節再增補6次葉面肥。
④茶園的耕作與除草管理
除草每年4次淺耕除草,在每年的春前、春後、夏中、秋初各進行一次。提倡使用人工除草。一般每年9—10月對茶園應結合施基肥進行一次深耕,深度20—30厘米,深耕時注意儘量少傷根。
⑤茶園病蟲害防治
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綜合運用各種防治措施,儘量少用化學農藥,保持茶園生態平衡和生物的多樣性,減少農藥污染。
(a)選用抗病蟲能力強的優良品種;
(b)分批、多次、及時採摘,抑制小綠葉蟬、蟎類等危害芽葉的病蟲;
(c)通過修剪可減輕毒蛾類、蚧類、黑刺粉虱等害蟲的危害;
(d)秋末深耕可將土表越冬的茶尺蠖類、刺蛾類、茶短須蟎等的蛹和成蟎深埋入土。減輕次年危害。
(e)茶園儘量多施有機肥提高茶樹抗病蟲能力。
(f)對茶毛蟲、茶蠶、茶蓑蛾等體形較大、群集性強的害蟲可採用人工捕殺的辦法摘除。對蛀桿害蟲採用剪除病枝減輕危害。提倡使用頻振燈誘殺和黃板誘殺害蟲。
(g)保護利用茶園中的瓢蟲、蜘蛛、捕食蟎、寄生蜂等有益生物抑制有害生物的發生危害;茶園宜儘量使用微生物農藥和植物源農藥防治茶園病蟲,保護生態,減少污染;(小時)茶園在採用化學防治時應注意掌握農藥的施用原則和方法,儘量少用或不用化學防治,必須使用時應有限制地注意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品種,宜選擇一藥能多治的農藥品種,合理與其它農藥或肥料混用,宜低容量噴霧,不使用已禁止使用的農藥品種。
⑥茶園採摘
應根據樹齡和不同茶產品對鮮葉原料的要求分批、及時、按標準(鳳羽茶原料標準為單牙)、留養採摘。幼齡茶園,注意留養,可只採春茶,夏秋養蓬。盛產茶園有15%達標新梢可開採,全年采35批左右,下樹率達到85%—90%。用手提采,保持芽葉完整、新鮮、勻淨、不夾帶鱗片、魚葉、茶果和老枝葉,不宜捋采和抓采。
- 鮮葉運輸及貯放保鮮設備、設施要求
①器具套用無毒、無異味、不污染茶葉的材料製成並將鮮葉全部裝入器具內。不能使用鉛及鉛銻合金、鉛青銅、錳黃銅、鉛黃銅、鑄鋁及鋁合金材料製造的器具,允許使用竹子、藤條、無異味木材等天然材料和不鏽鋼、食品級塑膠製成的器具。盛裝器具必須通風透氣。
②採用汽車運輸。車廂必須保持清潔、無異味,允許使用可控溫的封閉式貨廂。盛裝和運輸鮮葉時不能使鮮葉受到擠壓和機械損傷,不能在運輸過程使鮮葉溫度升高而致“沖燒”變質。
③運輸鮮葉的器具和車廂應進行消毒、清潔。茶季結束後應對裝盛器具進行保養並妥善保管。
④運輸的鮮葉不能摻雜其他任何物質、物品,套用經消毒後的脫脂棉紗布鋪墊裝鮮葉的器具並包覆,標明器具內的鮮葉品級。每個裝鮮葉器具之間套用乾木材料或不鏽鋼、食品級塑膠製品隔離使之透氣。
⑤鮮葉貯青要求。鮮葉貯青(攤放)環境應符合GB/T 18204.21、GB 3095—1996規定,場地應潔淨、乾燥,防止污染,清潔通風、陰涼,室溫在20攝氏度左右不高於25攝氏度、相對濕度在70%以上的環境中攤放,低溫有利於茶葉內物質向好品質轉化,適當提高濕度有利於肥壯芽葉的適度攤放,保證芽葉內外均勻一致。鮮葉進廠可用竹子、藤條、無異味木材等天然材料和不鏽鋼、食品級塑膠晾青篩網攤放。篩網內應鋪墊經無毒脫脂棉紗布,可採用方形或圓形,以便於操作為適。晾青篩網可單個擺放(離地20厘米以上),也可分多層放於晾青架上,每格距離20厘米,每個架的分格數量以便於操作為度。鮮葉進廠後及時將鮮葉薄推於篩網內,厚度不超過3厘米,時間春茶為8小時—10小時,秋茶1小時—2小時,輕輕翻葉一次。攤放至芽葉柔軟、葉色變暗,散發出青香或果香為適。付制鮮葉表面不應帶有雨水、露水。
- 加工質量控制
①鮮葉標準。獨芽或一葉初展。要求茶芽葉完整、新鮮、長短、大小勻齊,忌采病蟲葉及其他非茶類雜物,防止機械損傷,產生劣質。
②鮮葉攤放。攤放標準:鮮葉進廠驗收後,分品種分級別在篾墊上或專用攤青架上進行攤放,攤放厚度2—3厘米,攤放時間4—8小時,不超過16小時,並注意翻抖散熱,防止機械損傷。
③殺青。殺青原則:高溫殺青,先高后低。殺青溫度:120—130攝氏度(進料口一側空氣溫度)。殺青程度:以殺勻殺透殺香為原則,不出現焦尖、爆點、黃變現象,含水量降至65%左右;葉質變軟,失去光澤,香氣顯露,手捏不粘。冷卻攤放:殺青葉應加風及時冷卻,攤晾厚度3厘米左右,攤晾時間約30分鐘。
④初烘。採用各型烘乾機快速初烘,溫度90—110攝氏度,烘到不粘手,有輕微刺手感下機,攤晾冷卻至水分重新分布均勻。
⑤理條、做形。理條:機器理條可用不鏽鋼系列名茶理條機或名茶多功能機,槽內鍋溫110—120攝氏度,投葉量為1/4槽,快速振動理條5—8分鐘,兩者操作均炒至葉含水量約45%出鍋,達到理直茶條的目的。做形:機器做形在名茶多功能機內慢速振動加棒壓扁,槽內鍋溫100—110攝氏度,投葉量1/4—1/3槽,時間10—15分鐘,中間加壓3次,每次1—2分鐘,達到茶條扁直的目的。
⑥脫毫。用各型名茶理條機或瓶炒機脫毫,程度:外形伸直,白毫去盡,嫩綠盡顯。冷卻後堆放至水分重新分布均勻。
⑦二烘。用各型烘乾機或烘櫃烘乾,溫度90攝氏度。程度:手捏有刺手感。下烘後冷卻攤晾至水分重新分布均勻。
⑧輝鍋。二烘後的茶葉經攤晾後繼續理直磨光乾燥,使茶葉扁直光滑。機炒鍋溫80—100攝氏度,投葉量1/3槽,炒至含水量≤6.0%、色澤黃綠光潤、香氣顯露出鍋冷卻。
- 毛峰型名茶加工工藝技術標準
①鮮葉標準。一芽一葉初展至一芽二葉初展。要求芽葉完整、新鮮、勻淨,忌采病蟲葉及其他非茶類雜物。
②鮮葉攤放。鮮葉應攤放於清潔衛生、設施完好的貯青間,不允許直接攤放在地面。攤葉厚度為3—5厘米。攤放時間為4小時—10小時,嫩葉長攤,中檔葉短攤,低檔葉少攤。攤放程度以攤放葉含水量降至65%—70%,茶條萎軟、色澤暗綠、清香顯露為適度。雨水葉用脫水機除去表面水後薄攤,並通微風,加快水分蒸發。
③殺青。採用滾筒機殺青殺青,開機空轉15分鐘—30分鐘預熱,待筒內空氣溫度升至120攝氏度左右,手伸人進葉連線埠有灼手感時投入鮮葉,開始多投,隨後均勻投葉,並觀察出葉是否殺勻殺透。要求投葉量穩定,火溫均勻。殺青時間1—1.5分鐘,含水量55%—60%,殺青葉色澤轉暗綠,葉質變軟,手捏成團,並有彈性,折梗不斷,無焦邊,芽葉完整,清香顯露時即為殺青適度,殺青後及時冷卻攤涼。
④初揉。採用名茶揉茶機,投葉量以自然裝滿揉桶為宜,不加壓輕揉5—7分鐘。揉捻後解塊。
⑤解塊(篩分)。用解塊機解散揉捻葉中的團塊。
⑥初烘。採用名茶烘乾機,進機風溫90攝氏度—110攝氏度,攤葉厚度1—2厘米,烘焙時間5—8分鐘,茶葉含水量降到45%—50%,葉色轉暗,條索收緊,茶條略刺手為宜。及時攤涼。
⑦復揉。 採用名茶揉捻機進行復揉,投葉量以裝至揉桶的4/5為宜,高檔毛峰茶空揉3—5分鐘後,再輕壓5—7分鐘;中低檔毛峰茶揉捻加壓應按無—輕—中—輕原則,揉捻時間10—15分鐘。要求成條率達95%左右。揉捻後解塊。
⑧理條整形提毫。當理條機槽內空氣溫度升到70攝氏度—80攝氏度左右時投葉,復揉葉均勻投入每一槽鍋中。槽鍋往復運動採用中速,其頻率調到110次/分鐘—120次/分鐘。理條時間為10分鐘—15分鐘,含水量10%—15%,茶條緊直,峰毫顯露,有刺手感,出鍋攤涼。
⑨足乾。採用名茶烘乾機,進機風溫90攝氏度—100攝氏度,攤葉厚度2 厘米—4厘米,烘焙時間8 分鐘—10分鐘,茶條含水量5%—6%,手捻茶葉成粉末,出烘攤涼。
- 安全要求
納溪特早茶執行《無公害食品 茶葉》(NY 5244—2004)標準。
茶葉銷售包裝標籤應符合GB7718的規定,標明產品名稱、級別、淨含量、生產單位名稱和地址、生產日期、保質期、產品標準編號。
包裝材料符合食品衛生要求,應乾燥、清潔、無毒、無異氣味,不影響茶葉品質,包裝應牢固、防潮、整潔,能保護茶葉品質。運輸工具應清潔、乾燥、無異味、無污染;運輸時應防潮、防雨、防暴曬;裝卸時輕放輕卸,嚴禁與有毒、有異氣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裝混運。
產品應貯於清潔、乾燥、陰涼、無異氣味的專用倉庫中,倉庫周圍應無異氣污染。
專用標誌使用
地域範圍內的納溪特早茶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登記證書持有人提出申請,並按照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在其產品或其包裝上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納溪特早茶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組合標註形式)。
文化活動
2012年2月18日,瀘州市納溪區舉辦了"第三屆華夏特早茶節"開幕儀式。
2013年2月26日,瀘州市納溪區舉辦了"中國·四川首屆茶葉開採活動周"開幕儀式。
2015年3月7日,瀘州市納溪區舉辦了"中國·四川第三屆茶葉開採活動周暨中國特早茶—納溪品牌推介投資說明會"開幕儀式。
2015年5月8日至11日,第四屆“中國·四川國際茶業博覽會”在成都舉行,納溪特早茶參加展覽。
2019年2月21日,以“納溪貢茶·扶貧春芽”為主題的2019納溪特早茶新茶上市見面會在北京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