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失失披肩

納失失披肩

元代絲織業的興盛和帝後親貴的愛重有不小的關係。那時,官府的絲織作坊數量最多,尤其是在江南地區,設立尤多。值得注意的是,這時絲織業的發展,南方更勝於北方。江南地區的絲織業,主要是農民的家庭副業,但也出現了專門以絲織業為生的機戶,其生產有家庭手工業形式,也有小作坊形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納失失披肩
  • 性質:披肩
  • 技術發展:絲織品加技術在元代也有了進步
技術發展,簡介,歷史,

技術發展

另外,絲織品加技術在元代也有了進步。窩闊台統治時,在弘州、蕁麻林兩地有三千三百餘戶西域回回工匠,他們帶來了織造“納失失”的技術。

簡介

“納失失”是波斯語阿拉伯語“織金錦”的音譯。納失失是一種金綺,用金線(以金箔拈成的線)與絲線交織而成,上貼大小明珠,甚是精美。納失失圖案的主紋每取嚴格的對稱形式,輔紋則精巧細密,有濃郁的伊斯蘭藝術風格。其織工雖以西域人為主,但畢竟在中國生產,故仍要採用大量漢族舊有的裝飾題材來形成中西合璧的圖案風格。

歷史

元代中國的納失失主要產在官府作坊,帝後宗親是納失失的主要占有者。織金錦的圖案華貴而富麗,價值高而攜帶輕便,深受遷徙動盪的遊牧民族的喜愛,無怪乎在元代風靡天下,成為最重要的絲綢品種。除去自用,納失失還時常被皇帝頒賜給百官和外番。當年,成吉思汗坐在阿勒泰山上,就曾發誓,要把妻妾媳女“從頭到腳用織金衣服打扮起來”。蒙古君主對納失失寶愛非常,不僅生前不離左右,死後還要以它覆遮棺木、裝飾車馬。正是因為元人的酷愛,雖然納失失的生產只是在官府作坊,但是一旦管制稍見弛緩,民間的私織、私販就會煽惑成風,甚至出現了以熏銀充金,織造販賣假織金錦的情形。因為只有達官、近侍才能穿服織金錦,假冒偽劣的泛濫會造成制度的破壞,所以官府不得不頻頻頒布法令,以期禁斷。
在中國絲綢史上,元代的地位並不太高,但它們卻有很大的發展,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如的成熟和普及,改變了高檔絲綢品種的格局;納失失和撒答拉欺的織造,使西方的工藝傳統在中國生根,令絲綢圖案展現出新的時代風貌等。所以元代的絲織業是很有其特色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