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氏伏翼(納圖修斯伏翼)

納氏伏翼

納圖修斯伏翼一般指本詞條

納氏伏翼(學名:Pipistrellus nathusii)是一種體型很小的蝙蝠,體長4.6-5.5厘米,前臂長3.2 -3.7厘米,體重6-15.5克。背面的毛皮夏季是紅褐色,冬季較深為中棕色,腹部一年四季黃褐色。一般生活在樹林或田野,但也可以生存在城市房屋頂樓或房檐。食蟲性,黃昏時活動,快速追捕具有機動性飛行的昆蟲。它們在英國度過秋季和冬季,在那裡交配、冬眠,夏季就遷移到歐洲大陸。2014年1月20日英國《衛報》報導:只有拇指大小編號為A4030的雄性納氏伏翼成功飛越英吉利海峽,並猝死,引起了生態環保者等人的關注。

基本介紹

  • 外文名:Nathusius Pipistrelle
  • 別名納圖修斯伏翼
  • 中文學名:納氏伏翼
  • 拉丁學名:Pipistrellus nathusii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哺乳綱
  • 翼手目
  • 蝙蝠科
  • :伏翼屬
  • :納氏伏翼
  • 亞種:2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Keyserling & Blasius, 1839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移徙,捕食,繁殖方式,分布範圍,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相關報導,

外形特徵

納氏伏翼體型很小,體長4.6-5.5厘米,前臂長3.2 -3.7厘米,體重6-15.5克,耳長1.0-1.4厘米,翼展22-25厘米,尾長32-40厘米。體毛為不同深度的棕色,背部的毛皮是夏季為紅褐色,在冬季蛻皮後為較深的中棕色;腹部的顏色較淺,一年四季黃褐色。毛皮較長,比普通伏翼體毛的顏色較少均勻,有比普通伏翼更寬的肉翅。臉部、翼膜、尾巴和短三角形耳朵是黑褐色。
有耳屏,無鼻葉,有褶皺,尾通常被尾膜包裹。前肢骨骼(包括指骨)延長而支撐著的大片皮膜稱為手膜,向前由游離的短拇指聯到頸側略呈三角形的皮膜稱為前膜,往後伸展到後肢踵部上下的為斜膜,由後肢伸展到尾部的為肢間膜,又稱尾膜。踵部生有軟骨性的距,起輔助支撐尾膜的作用。前足拇指和後足5趾均具爪。許多種類停息時均以後足倒鉤,呈倒懸姿勢。胸骨發達,龍骨突起。有些種類吻鼻部的皮膚衍生成各種複雜結構的鼻葉。外耳常具耳屏或對耳屏。雌體具乳頭1對,胸位。雄性具陰莖骨。

棲息環境

一般生活在樹林、田野、林地、公園,但很少進入人類居住的環境領域, 常常是在河岸棲息地發現它們,藏在樹洞和蝙蝠箱內,在懸崖和牆壁的縫隙里或樹洞和岩洞裡休眠。但也可以生存在城市房屋頂樓或房檐下。首選棲息地是公共綠地和林地邊緣,往往靠近水源。

生活習性

移徙

納氏伏翼在英國度過秋季和冬季,在那裡交配、冬眠,夏季就遷移到歐洲大陸。其遷徙路程從西歐向東遠至烏拉爾山脈,土耳其和高加索地區。它們可以從北部和東部地區移動到西南過冬,高度洄游。一隻納氏伏翼從英格蘭西南海岸的布萊格登湖出發,穿過英吉利海峽,最終到達荷蘭的一個濱海農場,全程達600千米。它的此次飛越經歷證明了蝙蝠從英國向歐洲大陸的遷移活動。

捕食

納氏伏翼是食蟲類(吃昆蟲)小型哺乳動物。在黃昏時進行捕食,如果有飛行的昆蟲出現,它們會在3至15米的高空伸展雙翼直線快速機動性飛行,直接吞食小型或中型的飛蟲,特別是搖蚊及小蠓。這些生活在英國的蝙蝠,夜間用回聲定位來鎖定獵物與自己的相對位置,它們發出的聲音爆發出很高的頻率,超出了人類聽覺範圍,因此被稱為“超音波” 。蝙蝠傾聽和解讀從物體反彈回來的回聲,在自己的身邊建立起周圍的“聲畫” 。 納氏伏翼產生的頻率在38至70 KHz的範圍 。

繁殖方式

納氏伏翼和巢穴位於空心樹,蝙蝠箱,有時也安於建築物上。通常秋季交配,交配期從7月到9月初,在這期間,雄性會在同一個三年至十年的領地上與雌性交配,群體聚集達40到200隻。精子在雌體生殖道內越冬,受精被延遲,直到次年春末在4月和5月產仔,每胎常為2仔。在7月下旬,幼仔四周齡後就可以飛行了 。在秋季,就可以隨成年納氏伏翼遷移到西南,躲避最壞的冬季天氣。遷徙路線覆蓋了歐洲大部分地區,最大可以達到1000多公里的距離 。這種蝙蝠被稱為壽命最長的伏翼,達到7年。

分布範圍

納氏伏翼一般分布於中歐和東歐,是一種罕見的冬候動物,也有新的繁殖地發現,在英倫三島被認為是只有少數的記錄,其中包括一些從在北海石油鑽井平台安家的無業游民,已知滋生在幾個英國和愛爾蘭的地點。
納氏伏翼(納圖修斯伏翼)
納氏伏翼分布圖
分布的國家包括阿爾巴尼亞、安道爾、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白俄羅斯、比利時、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克羅地亞、捷克共和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喬治亞、德國、希臘、梵蒂岡、匈牙利、愛爾蘭、義大利(撒丁島、西西里島)、拉脫維亞、列支敦斯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摩納哥、黑山、荷蘭、挪威、波蘭、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聖馬利諾、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島)、瑞典、瑞士、土耳其、烏克蘭、英國。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學 名
1.
納氏伏翼指名亞種
Pipistrellus nathusii nathusii
2.
納氏伏翼瑞士亞種
Pipistrellus nathusii unicolor

種群現狀

納氏伏翼是西方古北界的遷徙物種。它們僅限於歐洲、小亞細亞和外高加索,在高緯度37-63°N也有存在。在地中海地區和歐洲南部一樣普遍,但伊比利亞的大部分地區顯然沒有(儘管已經在西班牙有一些新的記錄延伸至已知的範圍),芬諾斯堪的亞。除了少數例外,繁殖地只限於歐洲東北部(德國東部、波羅的海國家、白俄羅斯、烏克蘭和俄羅斯)。在芬蘭第一個觀察到的納氏伏翼是在2006年,約有10隻,包括哺乳期的雌性,發現於靠近南部海岸以東約50-60公里的赫爾辛基。該物種通常與低地地區有關,但已被記錄了在阿爾卑斯山海拔2200米的地區也有活動。由於分布廣、數量多,被認為無危。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報導

據英國《衛報》2014年1月20日報導,英國生態環保者發現一種僅有拇指大小的蝙蝠成功飛越英吉利海峽,這種蝙蝠名為納氏伏翼,它是於2012年10月從英格蘭西南海岸的布萊格登湖出發,穿過英吉利海峽,最終在聖誕節前夕到達荷蘭的一個濱海農場。不幸的是,當它被發現時已經死亡。
據悉,僅有人類拇指大小的納氏伏翼在飛越英吉利海峽時需要適宜的天氣條件,包括有利的風向。生態環保者稱,該發現可能有助於海上風力發電機的選址,為了確保發電機不對納氏伏翼的遷移造成傷害,目前亟待確認它們的遷移路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