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勒迪人

納勒迪人

“納勒迪人”的骨骼化石最早於2013年在南非豪登省(Gauteng province)被發現,發現化石的“明日之星”洞穴地帶(the Rising Star cave system)素有“人類搖籃”之稱。

2015年,在南非金山大學史前人類學家博格主持下,對“納勒迪人”的發掘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博格團隊在其中一個洞窟的大坑裡,發現超過1550塊類似人屬物種的骨骼化石。這些骨骼分別來自於至少15個不同的個體。

這對於早期人類近親的探索,是最重要也是拓展最廣的一次發現,也是非洲大陸上關於古人類化石的最偉大發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納勒迪人
  • 外文名:Homo Naledi
  • 發現地點星辰洞穴
  • 發現者:博格教授
發現歷程,人物特徵,年代爭議,研究意義,

發現歷程

2013年,南非科學家在南非約翰內斯堡附近的一個野外洞穴星辰洞穴內發現了人類祖先的遺骸,並證明其是一類新人種,這一重大發現很有可能改變人類的歷史。
博格教授和他的團隊將新發現的人類祖先稱為納勒迪人(Homo Naledi),他們具有比較明顯且人類獨有的一系列特徵,例如埋葬死去的族人。同時具有近似人類的體型特徵,手部關節彎曲能夠證明他們會使用工具,與人類幾乎相同的足部特徵表明他們已有能力進行長距離遷徙。
關於納勒迪人的另外一個發現,更是可能顛覆我們已知的古人類進化史。博格教授介紹說,納勒迪人可能生活在距今二百萬到三百萬年之前,他們卻已經有了安葬逝者的習俗。由此科學家們得出結論,這個非人類的種群把洞穴專門用於放置同類屍體,不避艱辛不怕危險,長途跋涉把同伴帶到這個深深的洞穴里,讓同伴遺體免受人獸打擾。
在此前人們的認知當中,安葬死者的儀式或者習俗,從距今十萬年前開始才出現在原始人種群當中,關於納勒迪人的發現,無疑會大大打破了人們此前的認知。
2023年6月,在南非古人類學家、金山大學史前人類學家李·博格的帶領下,考古團隊在位於約翰內斯堡城郊“人類搖籃”遺址的一處地下30米的洞穴內,發掘出數件納勒迪人(Homo naledi)遺骸化石。

人物特徵

在洞穴內發現了超過1550塊化石遺蹟,分別來自至少15個不同的個體,其中有嬰兒、小孩兒、少年、青年和成年人、老人。這個種族的特徵非常顯著,它的腦子很小,還不如一個橙子大。牙齒也很小,牙的樣子也處於初級階段,我們發現的這個身高很高,大概1.5米,其他男性、女性的身高大概1.4-1.45米,有像人類一樣的手臂,胸部卻像猿類,手掌與人類非常相似,手指像非常原始、古老的人類祖先,可以彎曲。他們從大腿中部往下,非常像人類,有長長的腿,還有和人類差不多的雙腳,而這樣的組合是我們在化石歷史上從未見過的。

年代爭議

南非金山大學史前人類學家李·R.博格(Lee R. Berger)說,從“納勒迪人”的解剖學特徵來看,他們可能生活於距今280萬—250萬年之間,這大致是人屬物種出現的時間,而實際發掘出的化石年代可能會更近一些。因此,博格等人目前尚未確定“納勒迪人”的具體生活年代。但一些媒體在報導中以“南非發現300萬年前新人種”等為標題,引起了一定的爭議和誤解。
截至20159月10日論文發表時,對於化石的測年仍未完成。有學者提出,放射性碳測年法可能會毀壞部分化石。另外,這項技術一般只能測量距今5萬年以內的有機物年代,否則其檢測準確性會大大降低。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古人類學家蒂姆·D.懷特(Tim D. White)認為,現在不可輕易判斷“納勒迪人”的具體生活年代。
也有地質學家認為,發現這些化石的洞穴的歷史可能還不到300萬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對記者表示,“在其年代和解剖學特徵沒有完全釐清之前,許多說法都為時尚早。”美國史密森尼學會古人類學家裡克·波茨(Rick Potts)也認為,沒有斷代之前,“我們不能判斷這個發現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的意義”。

研究意義

在這座墓穴中有無數納勒迪人的遺骸,其中包括成年男性、婦女、老人、少年甚至嬰兒的遺骸。現階段的考古界中,人類埋葬族人或舉行葬禮儀式要追溯到10萬年前,如果能得到更加有力的證據證明納勒迪人確實是人類祖先的一支的話,人類文明的歷史將要被改寫。
雖然種種跡象表明納勒迪人具有現代人類的特徵,但是還無法完全確定他們身為現代人祖先的身份。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納勒迪人的大腦只有不足一個橙子的大小,儘管他們很可能已經學會使用工具。
這對於早期人類近親的探索,是最重要也是拓展最廣的一次發現,也是非洲大陸上關於古人類化石的最偉大發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