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身蛙䲁

紋身蛙䲁主要棲息於沿岸潮間帶礁石潮池區,深度3公尺內,常藏身於洞穴或縫隙內,受驚嚇時可見其用一前一後的方式跳躍於潮池與空氣間。以藻類、碎屑和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紋身蛙䲁
  • 拉丁學名:Istiblennius lineatus
  • :動物界
  • 䲁科
基本資料,分布,棲息,形態特徵,漁業利用,其他資料,

基本資料

俗名: 狗鰷
紋身蛙䲁
紋身蛙䲁
學名:Istiblennius lineatus
英文名:Black-lined blenny,Lined blenny,Lined rockskipper
中文名:紋身蛙䲁 紋身動齒䲁
科名:Blenniidae
科中文名:䲁科
同種異名:Halmablennius lineatus, Salarias hasseltii, Salarias kingii, Salarias lineatus, Salarias lividus, Salarias mccullochi, Salarias multilineatus
模式種產地:Java, Indonesia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分布

世界分布:印度至太平洋
地理分布:廣泛分布於熱帶印度-太平洋區。中國台灣除了西部外,皆有分布。

棲息

棲息環境:礁區、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0 - 3米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稍側扁;頭鈍短。雄魚頭頂具冠膜,雌魚無。鼻須、眼上須掌狀分支;無頸須。上唇具鋸齒緣,下唇平滑;齒小而可動,上下頜齒大小相等。D. XII-XIV(XIII), 20-24(22-23);A. II, 22-25(23-24); P. 13-15(14); V. I, 3。背鰭具缺刻,最後一棘小;背鰭與尾柄相連,臀鰭不與尾柄相連,棘部份埋入皮內。頭部有不規則的橫斷線,眼後有一灰斑;體側近背鰭處有6-7對黑斑點,越向下越不顯,體側另有7-8條黑縱線,但近背鰭處和體後側較不規則,呈斷裂或互相連線,雌魚則呈點帶;背鰭另具多條黑斜線。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僅具學術研究價值。

其他資料

最大體長:15 cm
經濟性:否
食用魚類:否
觀賞魚類:否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