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胸斑翅鶥

紋胸斑翅鶥

紋胸斑翅鶥(學名:Sibia waldeni)是噪眉科、斑翅鶥屬小型鳥類,體長20-22厘米。額、頭頂和冠羽暗褐或黑藍灰色、具銀灰色羽緣,頰淺棕色,耳羽淡色。上體棕褐色,外側飛羽具棕色和黑色相間橫斑,最外側幾枚飛羽具銀灰色邊緣,內側飛羽具灰色和黑色相間橫斑。尾具黑色和棕色相間橫斑和白色端斑。下體灰色或棕褐色、具栗色縱紋,尤以喉、胸較明顯。虹膜灰色或褐色。嘴鉛灰,腳肉褐色。

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2500米的常綠闊葉林和次生林中,也出沒于山邊林緣灌叢和稀樹草坡。繁殖期多成對或單獨活動,非繁殖期成3-5隻至10餘只的小群。常攀緣於長滿苔蘚的樹幹上,尋食隱藏在苔蘚下的昆蟲,也頻繁地在林下灌木枝間活動和覓食。行動遲緩。主要以昆蟲、小型脊推動物為食,也吃花蕾、花蜜、漿果、苔蘚等植物性食物。分布於中國、印度和緬甸。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紋胸斑翅鶥
  • 拉丁學名:Sibia waldeni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雀形目
  • :噪眉科
  • :斑翅鶥屬
  • :紋胸斑翅鶥
  • 亞種:4個 
  • 命名者及年代:Godwin-Austen,1874
  • 保護級別:無危(LC) IUCN標準
  • 外文名:Streak-throated Barwing
  • 同義學名:Actinodura waldeni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現狀,
雌雄羽色相似,額、頭頂和冠羽濃褐色或黑藍灰色、具銀灰色或淡灰棕色羽緣,有的還具細狹的淡棕或橄欖棕色橫斑,後頸暗灰褐色或橄欖棕色、具淡色羽緣。其餘上體棕褐境洪達色,到腰和尾上覆羽逐漸轉為栗褐色和亮栗色;尾黑色具栗色或棕色橫斑,越往尾端部栗色橫斑逐漸變淡和消失,除中央一對尾羽外,其餘尾羽具白整盼諒和色端斑。兩翅覆羽棕褐色與背基本相似,大覆羽具灰色外緣,初級覆羽與小翼羽灰棕色具黑色橫斑;飛羽內朔黑乘頁褐色,第一至二枚初級飛羽外網及內側數枚先端外緣以銀灰色,其餘初級飛羽外翻棕色或輝栗色、具黑色橫斑。次級飛羽外翻均為棕色或輝栗色、具幾您巴良黑色橫斑,內側次級飛羽內外翻均為橄欖灰色亦具黑色橫斑。下體皮黃色或灰色,頦、喉、胸具栗色或紅褐色縱紋,尾下覆羽赤褐色。
在中國分布的兩亞種的區別主要在於:昌都亞種下體灰色、具紅褐色縱紋,雲南亞種下體皮黃色或棕色、具栗色縱紋。
虹膜灰色或褐色。嘴鉛灰,腳肉褐色。
大小量度
性別體重體長嘴峰跗蹠
雄性
49-52克
203-220毫米
16-19毫米
87-98毫米
87-99毫米
32-36毫米
雌性
40-51克
193-222毫米
15-19.5毫米
83-93毫米
82-95毫米
30-36毫米
相似種紋頭斑翅鶥Actinodura nipalensis)頭頂羽冠深褐色具棕白色縱紋,耳灰色。下體無縱紋。區別甚明顯,野外不難識別。
習性: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2500米的常綠闊葉林和次生林中,也出沒于山邊林緣灌叢和稀樹草坡。繁殖期多成對或單獨活動,非繁殖期成3-5隻至10餘只的小群。常攀緣於長滿苔蘚的樹幹上,尋食隱藏在苔蘚下的昆蟲,也頻繁地在林下灌木枝間活動和覓食。行動遲緩。
叫聲:叫聲為輕嬸臘煉柔的chup,,chup聲;也有咪聲及churr聲。指名亞種鳴聲為響亮刺耳的顫音,以震朵微烏音結尾。
食性:主要以昆蟲、小型脊推動物為食,也吃花蕾、花蜜、漿果、苔蘚等植物性食物。
遷徙:留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鳥類組(1980)指出,該鳥夏季少而冬季多,是否有東西或南北遷徙現象,或者其他別的原因,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分布於中國、印度和緬甸。在中國分布於雲南貢山、瀘水、騰衝、盈江,龍川江和怒江間山脈,以及西藏東南部和昌都地區。
紋胸斑翅鶥分布圖紋胸斑翅鶥分布圖
在印度,繁殖季節至少從4月持續到10月。沒有其他信息可用,但是根據阿里(Ali)和里普利(Ripley)的說法,紋胸斑翅鶥的繁殖習性與紋頭斑翅鶥非常相似。在築巢期間,後者非常有聲,這是它標記自己領土的特殊方式。巢是由草、苔蘚和地衣建造的小型緊湊結構。內部襯有細根。它被放置在低矮的幼樹上。每窩產卵2枚,卵淺粉紅色,並帶有紅棕色和灰色斑點。孵化時間未知。
4亞種
中文名學名命名者及年代分布範圍
Sibia waldeni daflaensis
Godwin-Austen,1875
分布於中國西藏東南部和印照腿嘗度阿薩姆。
紋胸斑翅鶥緬甸亞種
Sibia waldeni poliotis
Rippon,1905
分布於緬甸北部維多利亞山。
Sibia waldeni saturatior
Rothschild,1921
分布於中國(雲南北部和西部)和緬甸東北部。
紋胸斑翅鶥指名亞種
Sibia waldeni waldeni
Godwin-Austen,1874
分布於印度阿薩姆東南部和緬甸西北部。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印度和緬甸。在中國分布於雲南貢山、瀘水、騰衝、盈江,龍川江和怒江間山脈,以及西藏東南部和昌都地區。
紋胸斑翅鶥分布圖紋胸斑翅鶥分布圖

繁殖方式

在印度,繁殖季節至少從4月持續到10月。沒有其他信息可用,但是根據阿里(Ali)和里普利(Ripley)的說法,紋胸斑翅鶥的繁殖習性與紋頭斑翅鶥非常相似。在築巢期間,後者非常有聲,這是它標記自己領土的特殊方式。巢是由草、苔蘚和地衣建造的小型緊湊結構。內部襯有細根。它被放置在低矮的幼樹上。每窩產卵2枚,卵淺粉紅色,並帶有紅棕色和灰色斑點。孵化時間未知。

亞種分化

4亞種
中文名學名命名者及年代分布範圍
Sibia waldeni daflaensis
Godwin-Austen,1875
分布於中國西藏東南部和印度阿薩姆。
紋胸斑翅鶥緬甸亞種
Sibia waldeni poliotis
Rippon,1905
分布於緬甸北部維多利亞山。
Sibia waldeni saturatior
Rothschild,1921
分布於中國(雲南北部和西部)和緬甸東北部。
紋胸斑翅鶥指名亞種
Sibia waldeni waldeni
Godwin-Austen,1874
分布於印度阿薩姆東南部和緬甸西北部。

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