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胸啄木鳥

紋胸啄木鳥

紋胸啄木鳥(學名:Dendrocopos atratus)為啄木鳥科、啄木鳥屬的小型鳥類,體長18-22cm,雄鳥頭頂至枕鮮紅色,雌鳥黑色;上體黑色,背中部具黑白相間橫斑;翅上具白色斑點和橫斑;尾黑色,外側尾羽具白色橫斑;頦、喉污白色,其餘下體皮黃色,具粗著的黑色縱紋。尾下覆羽紅色。

紋胸啄木鳥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常綠或落葉闊葉林中,常單個或成對活動,以蟻類和昆蟲為食,也吃少量漿果和種子等植物性食物。

紋胸啄木鳥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紋胸啄木鳥雄鳥前額棕褐色,頭頂至後枕排紅色;後頸和上背黑色,背中部、肩具黑白相間橫斑;兩翅黑色,翅上覆羽和飛羽均具黑白色斑點,兩翅折合時呈近似橫斑狀。腰、尾上覆羽和尾黑色;外側尾羽具白色橫斑。顴紋黑色、延伸至耳羽後緣;頭側、頸側、須和上喉白色,往後轉為茶黃色或黃皮黃色。喉、胸、腹和兩脅密被黑色縱紋;至腹中部縱紋細而不顯,尾下覆羽紅色。
紋胸啄木鳥雌鳥和雄鳥相似,但頭頂至後枕不為紅色而為黑色,與上背顏色相同。
紋胸啄木鳥幼鳥與雌鳥相似,但頭頂前部為灰紅色。下體較暗淡,胸具縱紋,其餘下體具不甚明顯的橫斑。
紋胸啄木鳥的虹膜雄鳥棕紅色,雌鳥褐色,嘴角灰色,附踱和趾暗鉛色,爪暗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46g,♀46-49g;體長♂182-218mm,♀195-200mm;嘴峰♂26mm,♀27mm;翅♂116-123mm,♀116-118mn;尾♂76-80mm,♀78-81mm;跗蹠♂21-22mm,♀19-21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紋胸啄木鳥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常綠或落葉闊葉林中,也出現於林緣疏林和灌叢中。

生活習性

紋胸啄木鳥為留鳥,常單個或成對活動,偶爾見數隻活動於灌叢或喬木闊葉樹上。主要以蟻類和昆蟲為食,食物有鞘翅目鱗翅目、尺蠖蛾科幼蟲、螽斯科蝗科夜蛾科幼蟲、枯葉蛾科幼蟲、斑蛾科幼蟲、蝶類幼蟲、毛蟲、蟋蟀、螳螂等昆蟲,偶爾也吃少量漿果和種子等植物性食物。叫聲如“tchick”的爆破音及尖厲的降調嘶聲,另有怪異的吱吱喘息聲。

分布範圍

紋胸啄木鳥在中國以內分布於雲南盈江、潞西、思茅、西雙版納、江城、綠春、河口等西部、南部和東南部地區。中國以外分布於印度北部至緬甸東部、泰國西北部、越南和寮國。

繁殖方式

紋胸啄木鳥的繁殖期為4-5月。營巢於1500m以下的低山和平原闊葉林中,也在農田地邊樹上營巢,巢建在樹洞中。每窩產卵4-5枚,卵的大小為19-24mm×14-17.8mm。雌雄鳥輪流孵卵,雛鳥晚成性。

亞種分化

拉丁學名中文名命名者及年代
Dendrocopos atratus atratus
紋胸啄木鳥指名亞種
Blyth, 1849
Dendrocopos atratus vietnamensis
紋胸啄木鳥越南亞種
Stepanyan, 1988
(以上內容來自:)

種群現狀

紋胸啄木鳥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危物種。

保護級別

紋胸啄木鳥已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紋胸啄木鳥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