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縞蝦虎魚

紋縞蝦虎魚

紋縞蝦虎魚主要分布於亞洲東北部的太平洋沿岸,在中國主要見於黃海渤海東海南海台灣海峽等水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紋縞蝦虎魚
  • 拉丁學名:Tridentiger trigonocephalus
  • 別稱紋縞鰕虎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輻鰭魚綱
  • 亞綱:新鰭亞綱
  • 鱸形目
  • 亞目:蝦虎魚亞目
  • : Gobiidae蝦虎魚科 
  • :Tridentiger縞蝦虎魚屬
  • :紋縞蝦虎魚 T. trigonocephalus
  • 分布區域:主要分布於亞洲東北部的太平洋沿岸。
生活習性,繁殖特點,營養價值,胚胎髮育,人工繁殖,

形態特徵
紋縞蝦虎魚體長41—101mm,體長為體高3.8—5.2倍,為頭長3.3—3.9倍。頭長為吻長3.7—4.6倍,為眼徑4.2—6.7倍。體前部圓筒形,後部側扁。頭平扁。頰部肌肉發達,隆突。吻短鈍。眼小或中大。口大,前位。兩頜各有牙2行,外行牙三叉型,內行牙簡單,細尖。犁骨、齶骨均無牙。體被櫛鱗,頭部無鱗。背鰭2個,相距較近。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頭、體灰褐色,體側常有1—2條黑褐色縱帶及數條不規則橫帶。背鰭、尾鰭灰黑色,具許多小白點。
紋縞蝦虎魚紋縞蝦虎魚

生活習性

紋縞蝦虎魚為暖溫性底層小型魚類,生活於河口鹹淡水水域及近岸淺水處。退潮後常棲息于海灘上殘存的水窪及岩石間隙的水中,也進入江河下游淡水區甚或在水庫及河流上游的小溪中生活。攝食體型較小的仔魚、鉤蝦、枝角類及其他水生昆蟲。

繁殖特點

(1)紋縞蝦虎魚雌雄親魚間形態學特徵具有差異,肥滿度分別為3.47±0.36與2.17±0.52,體長/體高、體長/頭長、頭長/眼徑、頭長/眼間距等比值存在極顯著差異;
(2)紋縞蝦虎魚產卵期為3-7月份,盛產期為4-6月份。絕對生殖力平均為12689.2粒,體長相對生殖力平均為206.9粒/mm;
(3)紋縞蝦虎魚成熟的卵為球形,卵徑0.482-0.606mm,卵中油球數量10-200個,精子較小,由圓形頭部和細長尾部(鞭毛)兩個部分組成;
(4)紋縞蝦虎魚產卵受精一般在洞穴內進行,而且雄魚具有護卵習性;
(5)紋縞蝦虎魚受精卵呈梨形或者梭形,卵膜端具有由粘絲組成的附著盤,動物極靠近附著盤。紋縞蝦虎魚人工催產與自然繁殖時的受精率分別為78.58%與83.84%。在17-25℃範圍內,紋縞蝦虎魚胚胎均能孵出仔魚,隨著水溫上升發育速度加快,溫度與孵化時間呈正相關關係,有效積溫為3128.3h℃。長江口水域生態環境變動可能對紋縞蝦虎魚繁殖及其資源量產生一定影響。

營養價值

斑尾刺蝦虎魚的水分含量顯著高於紋縞蝦虎魚(P<0.05),而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顯著低於紋縞蝦虎魚(P<0.05)。斑尾刺蝦虎魚和紋縞蝦虎魚的胺基酸組成一致,均檢測到18種胺基酸,必需胺基酸指數(EAAI)分別為66.56和73.00。脂肪酸中二十碳五烯酸(EPA)與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總量斑尾刺蝦虎魚顯著高於紋縞蝦虎魚(P<0.05),分別為32.14%±1.16%和30.17%±1.02%。從以上分析可見,兩種蝦虎魚均含有豐富的各種營養成分,但從粗蛋白、粗脂肪、必需胺基酸含量來看,紋縞蝦虎魚的營養價值優於斑尾刺蝦虎魚;從EPA和DHA的相對含量來看,多不飽和脂肪酸營養價值斑尾刺蝦虎魚高於紋縞蝦虎魚。

胚胎髮育

整個發育過程劃分為7個階段:受精卵胚盤形成階段、卵裂階段、囊胚階段、原腸胚階段、神經胚形成階段、器官形成階段和孵化出膜階段。在水溫(21.5±1.0)℃、鹽度4.0、pH7.2~7.5的條件下,經歷160h後開始出膜,從心臟跳動期至出膜期歷時相對較長,占整個胚胎髮育過程的56%以上。在出膜前眼睛開始黑色素沉積,胸鰭、腎臟和膀胱等形成。紋縞蝦虎魚初孵仔魚全長(2.534±0.078)mm,在水溫(22±1.0)℃條件下,5日齡卵黃囊完全消失,初步形成消化器官、循環器官、運動器官和排泄器官,完成早期仔魚發育階段。
在鹽度0-10範圍內,長江口紋縞蝦虎魚胚胎髮育的適宜鹽度為4-6,早期仔魚生長的適宜鹽度為2-4。

人工繁殖

採用促黃體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HRH-A2、馬來酸地歐酮DOM和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對紋縞蝦虎魚進行催熟催產效果較好。紋縞蝦虎魚受精卵呈梨形或者梭形,受精率為(78.08±11.39)%,孵化率為(52.82±9.26)%,水溫19.0±1.0℃時孵化出膜需208.7h。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