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麻炭疽病

紅麻炭疽病

紅麻炭疽病是由紅麻炭疽病菌引起、發生在紅麻上的病害。該病害在紅麻整個生育期間都能發病。種幼苗受害,子葉或莖部產生淡黃褐色水浸狀病斑,成株期常為害生長點、側芽、嫩莖、嫩葉、花蕾受害,發黃脫落或腐爛。萌果受害,初現褐色不規則病斑,後凹陷使蒴果變成畸形。

紅麻炭疽病是紅麻生產上為害嚴重的一種常發性病害,在中國各麻區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受害後一般減產15%,重病地減產30%以上。

紅麻炭疽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加強種子檢疫、輪作、採用無病種子進行種植、選抗病豐產良種及噴灑藥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麻炭疽病
  • 別名:爛頭、叉頭 
  • 病原:紅麻炭疽病菌
  • 為害部位:莖、葉柄等
  • 為害作物:紅麻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紅麻炭疽病病原為紅麻炭疽病菌(學名:Colletotrichum hibisci Poll.),屬半知菌類,黑盤孢目,毛盤孢屬。分生孢子盤生於寄主表皮下,後期突破表皮並散發孢子分生孢子盤周圍有時生有少數深褐色剛毛。分生孢子梗長圓筒形,單胞,無色,頂端著生1個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長橢圓形,直或微向一側彎曲,單胞,無色,內有發亮的油球。菌絲體的生長及孢子的形成和萌發,都以25℃左右發育良好。
紅麻炭疽病
紅麻炭疽病病原分生孢子盤及分生孢子

為害症狀

紅麻整個生育期間,地上部分都能發病。在種子萌芽未出土前就可受害,造成胚軸腐爛,不能出土。出土後的幼苗,常在近地面的幼莖上發生黃褐色病斑,後軟化凹陷,造成倒伏。子葉發病初現紅色小斑,後逐漸擴大,邊緣暗紅色,中央灰白色。當苗高5-6寸以後,又常見幼株頂芽腐爛發黑,引起“爛頭”。由於頂芽枯死,周圍組織變得腫脹,並抽生側芽,長成橫枝,所以此時又叫“叉頭”。葉片上受害,產生許多大小不等近圓形的病斑,邊緣暗紅色,中部淡褐色,嚴重時病斑相互連線成不規則狀。莖上病斑暗紅色,長圓形或梭形。花蕾發病,變黃易落。被害的蒴果表面呈現褐色病斑,同時病果內的種子也不飽滿,失去光澤。在各病斑上常生有粉紅色的粘質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盤上的分生孢子。其中以在爛頭、蒴果和種子表面上最為明顯。

侵染循環

病原菌主要以菌絲潛伏在種子內部或以分生孢子粘附在種子表面越冬,因此帶菌的種子是最主要的初次侵染來源。遺落在麻地里的病稈、枯葉和蒴果等病殘組織也能引起傳染。在紅麻生長期間,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造成再次侵染。

流行規律

高溫高濕有利於發病,特別是降雨頻繁及雨水多而集中,不僅有利病菌的傳播與繁殖,而且麻株生長柔嫩,抗病力降低,容易發病導致流行。播種過早,麻苗出土遲緩,生活力弱;氨肥施用過多,麻株旺長,組織柔嫩,都能促使紅麻炭疽病嚴重發生。

防治方法

  • 加強種子檢疫,嚴禁帶菌種子引入無病區。
  • 在發病地區,徹底消滅殘留的病稈,並實行輪作1-2年,可以清除土壤中越冬的病原。
  • 換用無病種子及種子消毒,首先是採用無病種子進行種植。對引進的種子在播前用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100倍液(18-20℃),浸24小時,每50千克藥液可沒種子17.5千克,浸過的種子再用清水沖洗2-3次後,晾乾播種。
  • 選抗病豐產良種。在北方地區可用313、228、159、261等品系,抗病力強。此外,71-33、萊陽麻、非洲麻、南選72-2、湘紅1號、遼紅55號等品種,都比較抗病。各地可因地制宜推廣。
  • 苗期發病可用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每隔6-11天噴1次,共噴3次,效果顯著。或用退菌特和敵克松1:1:500的混合液,在麻苗出土後,每隔5-7天噴1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