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陽城遺址
- 概述:封舅氏王立為紅陽侯
- 隸屬:荊州南陽郡
- 年代:西漢所新置縣治
概述,紅土山來歷傳說,紅陽城,紅山廟,
概述
《南都行》一詩記述了李白居住安陸期間北游紅陽故城的情景。據《葉縣地名志》記載,紅陽故城位於葉縣舊縣鄉大小田莊之間(舊縣鄉倒馬溝村一帶),是漢成帝舅氏王立的封地。記者近日探訪紅陽故城時,正趕上一年一次的紅山廟會,四面八方的生意人和諸多道教的虔誠信徒們雲集於此,紅山廟更是香火裊裊,人們在這裡祈福求運。 走馬紅陽城,
呼鷹白河灣。
誰識臥龍客,
長吟愁鬢斑。
——李白《南都行》
紅土山來歷傳說
據隨行的倒馬溝村村民郭振卿介紹,紅陽城又叫紅山城,紅陽城因背依紅土山而得名,而紅土山則因土質呈紅黃色而得名。至於紅土山的來歷,這中間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神話傳說。相傳很久以前,這裡住著一位名叫紅山的農人,他是半仙之體,能知過去未來、旦夕禍福。紅山是道教虔誠的信徒,他扶危濟貧,保佑著這一帶黎民的平安。他在一個大戶人家當二把式,也就是打雜工的那種“下人”。一天,紅山受大把式的指派,獨自撐犁耕地,突然發現泥土中有幾個鵪鶉蛋,飢餓難耐的他沒多想就吃了起來,到中午時分,他感覺渾身不舒服,懷疑是因偷吃鵪鶉蛋而違反了不殺生的戒條,是上天有意的懲罰。紅山就來到相距不遠的澧水河畔,把自己開腸破肚後清洗腸胃,這中間若是沒人發現他就會安然無恙,要是有人看見了他的真實面目,則會讓他永遠無法自補而死。說來也怪,這時正巧有人經過,遠遠看見紅山在河邊洗涮著什麼東西,遂叫了紅山的名字,紅山應聲而亡,猝死於澧水河畔,紅山的血把這一帶的土都染紅了,為了紀念這位曾給百姓帶來平安的神人,大家就把附近的一座山稱為紅土山。
站在紅土山之巔,記者舉目遠眺,澧水潺潺、鳥聲啾啾。蹲下身抓一把泥土,果真顏色發紅。倒馬溝村黨支部書記李紅舉介紹說,紅土山其實是一座古冢,據河南省文物局有關專家考證,紅山古冢是春秋時期的楚國古墓,距今已有幾千年歷史,保存完好。
紅土山附近已難尋紅陽故城的繁華,但記者在倒馬溝村隨處都能夠聽到關於紅陽城和紅土山的故事。60多歲的郭喜安老人告訴記者一個關於紅山爺顯聖的故事。1949年前,紅土山的面積比現在要大出好幾倍,那時村上的一些窮人就靠在紅土山上開墾荒地維持生計。一次,一位李姓的老農在山上種芝麻,迎面走來一位戴氈帽的老者,他笑呵呵地對姓李的老農說,很願意替他幹活,比如撒芝麻、犁地、耙地什麼活兒都行,李老漢原本已經撒完了一遍,他也沒有多想,就把芝麻種子遞給戴氈帽的老者,只見老者嫻熟地拌種、均勻地播種,眨眼間芝麻苗就鑽出泥土,且全是整齊的雙苗,長勢喜人。不一會兒,戴氈帽的老者就消失了,只留下爽朗的笑聲迴蕩不絕,李老漢猜想那老者就是傳說中的紅山爺,因為紅山爺是種莊稼的行家裡手。至今,倒馬溝村一帶仍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深信這是紅山爺的庇護。
紅陽城
據載,紅陽城秦以前不見於史,為西漢所新置縣治。紅陽縣隸屬於荊州南陽郡,漢成帝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封舅氏王立為紅陽侯,紅陽遂成侯國。王立是成帝之母元帝王皇后的異母弟,成帝繼位,母以子貴,王皇后居皇太后尊位。王皇后的兄弟王鳳任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總攬朝政。到了河平二年,作為王鳳庶弟的王立,與其他三位兄弟和一個侄兒5人同日封侯,世人謂之“五侯”。紅陽侯王立食紅陽二千一百戶。就是說紅陽侯國有農戶2100戶,大約10500口人。成帝年少,新依舅氏,郡國守相刺史皆出其門,史稱“五侯群弟,爭為奢侈,賂遺珍寶,四面而至,後庭姬妾,各數十人,僮奴以千百數……”後來成帝漸長,發現五侯驕奢,積怒於胸,責問司隸校尉,為什麼不舉奏正法,王立等方有所收斂。王鳳死,王音掌政。王音死,王商掌政,紅陽侯王立位特進,領城門兵。王商死,紅陽侯王立當執政,因丞相司直孫寶告發紅陽侯王立勾結南陽郡太守侵奪百姓田地數百頃,而以自己新墾荒田名義上交國家,從中騙取巨額國家補償。成帝廢王立不用,而用王立弟王根為大司馬驃騎將軍輔政。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紅陽侯王立受侍中淳于長巨賄事發,被發遣就國,到紅陽城居住。此後,王立的侄子王莽得勢。元始三年(公元3年)王莽晉爵安漢公,怕有朝一日姑母起用叔父王立,而使自己失寵,就派人到紅陽,逼迫王立自殺。王立作紅陽侯30年,死後其子王柱襲紅陽侯位,至地皇四年(公元23年)莽新覆滅而絕。紅陽侯國存在了半個世紀,紅陽城作為權傾朝野的“五侯”之一王立的封國之都,其規模和建築較原來的一縣之治肯定要顯赫得多。王立雖一再受挫,但其居住於紅陽城的10年間,紅陽城的繁華是可以想見的。
紅山廟
在紅陽城遺址,有一座廟屹立於紅土山之頂,三間古式建築的大殿,磚木結構,這就是紅山廟。關於紅山廟,這裡有兩種傳說,一是和紅山爺有關,另一個和漢成帝有聯繫,民間多傾向於後者,畢竟這裡曾是顯赫一時的紅陽城。
相傳紅山為了不殺生而自剖身亡,後人為了紀念他的仁慈和對人們的庇佑,特在紅土山之上建廟敬拜,這一種說法至今沒有史書或碑文記載,只是民間流傳而已。紅山廟的另一種傳說則比較客觀,據《葉縣地名志》記載,紅陽城是漢代紅陽侯王立的封地,北有紅土山,其上建有紅山廟。這為我們探索紅陽城的年代和紅山廟的淵源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倒馬溝村村南至今有一明朝萬曆年間的石碑,上刻“距昆陽三里,將士用武之地”,至少從漢代到明朝,這裡都有一定的規模。隨行的郭喜安老人回憶說,紅山廟年代久遠,村上年長者記憶中是座很有氣魄的廟院,當時紅山廟是四合大院,占地百餘畝,前門正南而設,就連門前的40畝耕地也是廟院的財產。紅山廟香火一直很旺,解放前馮玉祥部隊在此駐紮之時,為了修築工事,把盛極一時的紅山廟給拆了,運到現在的舊縣鄉思誠村修寨所用。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紅山廟是上世紀80年代人們仿照從前的樣式湊錢重建的。
雖然紅陽故城已不復存在,但那些和紅陽故城息息相關的傳說卻流傳了下來,無論是金戈鐵馬紅陽城,還是寬厚仁慈的紅土山,或是承載人們圖騰的紅山廟,都將被人們所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