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結構
紅門堡建築群建於乾隆四年(1739年),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竣工,前後經歷了54年。總面積25000平方米,大小院落88座,房屋776間。
景觀景點
整座建築依山而建,從低到高,共分四甲(甲:豪華住宅),甲與甲之間的橫向通道與中間的縱向幹道形成了一個很規整的“
王”字。各座院落依主人身份、喜好的不同在結構和裝飾上呈現出不同的風格,院內門門有匾額,院院有楹聯,體現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紅門堡建築群是以館中館的形式開放,設有力群美術館,牛文美術館、胡正文學紀念館和王氏博物館。
紅門堡北堡牆
堡牆四周連通,周長638米,專供家丁在上面巡邏、打更。最高處距離地面32米。在此可以看到王家修建的五座城堡式建築,西面的建築是崇寧堡(西堡子),建於清雍正年間,占地35000平方米;乾隆年間,王家在靜升村東南方向修建了和義堡(東南堡),是王家修建最大的一座,占地47320平方米;同期在村中修建了拱極堡(下南堡),是王家修建最小的一組建築群,面積11880平方米。所以說,王家大院是堡群建築的總稱。據史料記載,王家在修建這五座堡群時,分別冠以“龍、鳳、龜、麟、虎”五瑞獸的名字,以圖迎合天機。紅門堡居中為“龍”,高家崖堡居東為“鳳”,西堡子居西為“虎”。東南堡為“龜”,下南堡為“麟”,這五座以五瑞獸為象徵的城堡,雄踞靜升,有龍飛、鳳舞、龜拉堯車、麟吐玉書、虎臥西闋的美譽。
紅門堡南堡牆
紅門堡建築群象徵一條騰飛的巨龍,堡門是龍頭;底甲的兩口水井是龍眼;中間主巷道是龍身;四條橫巷是龍爪;正對堡門的亭子下有一棵古柏樹是龍尾。作為名門望族的王家,在興盛期間有著龍盤虎距和龍鳳呈祥的憧憬。
紅門堡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層層遞進、氣勢壯觀。這種建築方式非常有利於採光和排水。冬天,背後的高山可以遮擋寒冷的西北風,夏天,則開懷迎納東南季風帶來的涼爽。堡子四周有溝壑縱橫,防禦性很強。所有這些,都體現了設計者的智慧。
紅門堡南堡門
紅門堡也叫恆貞堡,“恆貞”意為永久保持正道。“瞻雲就日”出自《史記·玉帝記》,意為謁見帝王。因王家有兩位參加過千叟宴,兩位得到乾隆、嘉慶的內廷召見,故立此匾。南堡門分為上下兩層,雙拱雙門形式,層層設防,十分堅固。
堡門外為一座大型的八字型照壁,壁心雕刻有封侯掛印,路路暢通。兩邊七絕意在告誡子孫,要繼承先祖之德,遵守先祖之訓,才會把家族發揚光大。
參觀完王家大院,相信大家都為它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建制嚴格的建築布局、精美絕倫的三雕藝術所驚嘆!這裡的建築不但記錄了王家幾百年的生活,也折射出靜升王氏祖先的家園文化。這種因地制宜、遵從禮法,以家庭為單元,以家族為群落的堡子是晉中乃至山西古民居的代表。這樣一座建築藝術博物館,堪稱北方民居建築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更無愧於那句廣為流傳的口碑“王家歸來不看院”。
二甲東巷
二甲東巷是德馨、縹緗、謙吉三座院落,結構不同,布局各異,或三進或二進,各有特色。
德馨居門內有石雕照壁,雕刻漁樵耕讀四逸圖,其構圖完整,技法講究,砍柴樵夫談笑風生,打漁長者耐心等待,讀書少年專心致志,耕地老丈一絲不苟,反映了農耕社會中最安逸的生活方式。從德馨居西門可直通縹緗居前院,這座院落東西兩側沒有廂房,而是用走廊作為裝飾,體現出南方風格。從縹緗居腰門又可通向謙吉居,這裡也是前後二進院落,院內至今保存有日晷一台。
這三座院落是以力群美術館的形式開放。力群是中國著名的版畫家,靈石人,生於1912年,卒於2012年,享年100歲。自幼喜歡繪畫,1931年考入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1933年組織成立“木鈴木刻研究會”,開始從事現實主義的木刻畫創作。這裡共展出力群先生不同時期創作的作品184幅,其中速寫39幅,國畫24幅,版畫121幅。
三甲東巷
三甲東巷為王氏博物館,王氏博物館是以
王家大院為載體,經充實內容而開闢的一個館中館。其展覽內容是從姓氏和王氏的淵源起,著重展示了王氏的始祖、傳承、遷徙、分布以及太原王氏的分支,名人等。同時,也將太原王氏後裔——靈石靜升王氏家族史作為一項必要內容列入,從而多側面反映了中華王氏在我國五千年文明進程中其播遷脈絡在歷史上的傑出貢獻。
頂甲花園
頂甲建築為前園後院布局。前面四座花園相互溝通,連環緊套,後院均為二層建築。這種與眾不同的空中花園風格,夏日高爽清涼,冬日亦無酷寒之感。穿過花園,拾階而上,便可登上紅門堡的堡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