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詞四首

《紅豆詞四首》是近代學者王國維所創作一組七言絕句。此組詩的第一首寫紅豆喻相思的由來;第二首觸及組詩本旨:相思乃因離別而生;第三首渲染相思之情難以磨滅;第四首對紅豆表相思的嘆賞。此組詩意蘊深沉,情意婉曲;遣詞造句明白如話,手法誇張,以直觀的動作印證人物心理,非常鮮明生動地表現了作者對戀人一往情深細膩委婉的相思和鐘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紅豆詞四首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王國維
  • 作品出處:《靜安詩稿》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紅豆詞四首1
其一
南國秋深可奈何,手持紅豆幾摩挲。
累累本是無情物2,誰把閒愁付與他。
其二
門外青驄郭外舟3,人生無奈是離愁。
不辭苦向東風祝,到處人間作石尤4
其三
別浦盈盈水又波5,憑欄渺渺思如何6
縱教踏破江南種7,只恐春來茁更多。
其四
勻圓萬顆爭相似,暗數千回不厭痴8
留取他年銀燭下,拈來細與話相思9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紅豆:紅豆樹的種子,又名相思豆、相思子。古人常常以紅豆象徵愛情。
2.累累(léi léi):聯貫成串貌。無情物:指草木。
3.青驄(cōng):毛色青白相雜的駿馬。郭:城。
4.石尤:石尤風,即頂頭逆風,能阻止船隻前行。
5.別浦:河流入江海之處。
6.思:感情,情緒。
7.縱教:即使。
8.厭:厭倦。痴:痴情。
9.拈:用指尖夾取。

白話譯文

其一
南方已到秋深時候,又有什麼辦法呢?手拿著紅豆子,幾回細細摩挲。
紅豆子串串累累,本是無情之物,是誰人把閒愁寄托在它身上?
其二
門前繫著青驄馬,郊外泊著客船,人生最無奈的是離愁別緒。
我寧願一再向東風祈求:您在人間到處都變作石尤風吧!
其三
在河浦上綠水盈盈輕波蕩漾,憑倚著欄乾極目遠眺,生起怎樣的情懷啊!
就算你把紅豆踩破了,在江南種下,只怕到來年春天,會萌發出更多的相思!
其四
相思子又圓又勻,千顆萬顆是那么相似。暗自數遍千回萬回,也不煩厭自己的情痴。
等到將來的日子裡,跟她在銀燭之下,一顆一顆拈出來細細地傾訴相思之情。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該組詩亦以紅豆喻情思,顯系作者出行在外時,撫摸手中的紅豆,憶念贈其相思豆的閨中人而作。蕭艾《王國維詩詞箋校》題解云:“此詩為作者早期作品,非有意仿效前人為之。觀其一往情深,殆詩人憶內之作歟?”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其一追詰紅豆喻相思的由來。意謂自己在南國別離相思之時,無可奈何之秋,反覆摩挲手中的紅豆,禁不住深深地感喟:那一粒粒硬邦邦的豆種,不懂得人類的感情,沒必要把自己的一腔情思、滿懷閒愁,凝注在這本來無情無識的外物之中。這種思考,似很清醒,意識到紅豆本無知覺;又很渾茫,手撫紅豆捺不下心頭的相思。如果詩人真把紅豆看成“累累無情物”,那么就不會發出“誰把閒愁付與他”的疑問。世上一切外物,均可寄託或表征人類的情感,也只有敏感而多情的人,才能夠體驗到浪漫的情韻。倘若過分機械,過分求真,許多喻象都會索然無味。比如傳說牛郎、織女雙星一年一相會,你偏要說兩星相距許多光年,根本無法相會,那該多么掃興。即或理解外物的喻象不過是人類玩的把戲,卻也不妨為前人的奇思妙想叫絕。只有持這種既清醒又渾茫的態度,才能悟得藝術創作的真諦。王國維是既有學術頭腦又有藝術悟性的人,因而既察知紅豆本來毫無感知,卻又能將滿腔相思托紅豆來寄懷。仔細品味這一首詩,追詰是表面現象,實則乃是對最早以紅豆喻相思的人的仰慕歆羨。
其二觸及組詩本旨。相思乃因離別而生。人生總是多離別,門外繫著青驄,城外飄著輕舟,都是令離人萬般無奈之景。於是,詩人痴情地想,既然人力無法消除分離,可以藉助天公來阻止離思。《琅環記》云:“石尤風者,傳聞為石氏女嫁為尤氏婦,情好甚篤。尤為商遠行,妻阻之,不從。尤出不歸,妻憶之,病亡。臨亡,長嘆曰:‘吾恨不能阻其行,以至於此。今凡有商旅遠行,吾當作大風,為天下婦人阻之。’自後商旅發船,值打頭逆風,則曰:‘此石尤風也。’遂止不行。婦人以夫姓為名,故曰石尤。”乞願風兒都作“石尤”,以阻遏行舟,也不是什麼新鮮意象。南朝宋孝武帝劉駿《丁都護歌》即云:“願作石尤風,四面斷行旅。”但此詩依然讓人感動,這主要是基於祝東風到處作石尤的祈願,建築在本人對“離愁”無奈的基礎上。“苦向”東風祝禱的“苦”,不僅僅有對別情的惱恨與無奈,更含有清醒地認識到祝禱本不會生效的哀傷。明知不生效卻還要祝禱,與明盼不分離卻又不得不分離一樣,都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痛苦,以及不得不尋求解脫的努力。這同樣是既清醒又渾茫的心緒,是理智與感情的交戰,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與渾一。他又分明懷有不甘現狀的苦苦求索;他又分明意識到人生到處是“無奈”的羈絆。既想掙脫,又明知無法掙脫,不得不品味人生的苦酒,又不甘願馴順地接受生活的安排。這種兩難處境,或曰對人生現實與理想難以統一的清醒認識與苦苦追求,是詩人的基本心境。這種心境自身的內在矛盾,大大增添了詩作內容的豐厚與感情的繁複。
其三渲染相思之情難以磨滅。首二句借用江淹《別賦》的典故:“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表明相思之情,因離別而產生,只要人生有離別,也就會伴隨有相思的感傷。“思如何?”似問實答,答案就是“傷如之何!”那份淒傷,那份悲苦,難以抑制,無法消除。後二句更從紅豆的喻象下筆,說紅豆本身其實不懂相思,只是人們以之寄寓相思之情而已,因此紅豆的生滅,實與相思的存幻無關。有紅豆,人們心頭會有相思之情;沒有紅豆,人們心頭照樣會有相思之情。想借消除紅豆滅絕相思,根本不會得手。你就是把相思豆踩破了,它來春照樣會萌發新芽,這好比你強行壓抑下心頭的相思之情,它反而會更加強烈地重新激盪在你的心頭。“只恐”語氣上似是推測,其實是確鑿無疑的肯定,詩人用了婉曲的語氣,反而加強了人們的印象。這一首在組詩中,起承上啟下之作用,既回答了第一首詩中紅豆是否懂相思的疑問,又承續了第二首詩對相思之情刻骨銘心的狀繪,同時為下一首愛賞紅豆的述寫作了鋪墊。
其四是對紅豆表相思的嘆賞。上首詩已表明,即使紅豆本無知覺,但它既然被當作相思的象徵,有意拋卻已不可能。於是本首自然過渡到對手頭紅豆的把玩讚賞上來。詩意大略是說:一顆顆圓滾滾的紅豆,看來是那樣的相似,但任人暗數一千次一萬次,也不覺得厭煩。紅豆的顆數當然不難數清,但豆中寄寓的款款深情,有誰能估量得出?就讓人把這一粒粒表示相思的紅豆珍重地收藏好,以便久別重逢之日,剪燭夜語之時,拿出來一遍遍地拈弄著,向心上人訴說別後的相思之情吧。“爭相似”,怎么那樣相似,表難以分辨。“不厭痴”,不怕他人笑自己心痴。詩人亦知紅豆本無所謂思與不思,但自已數起戀人相贈的紅豆來,竟那樣認真,那樣痴迷,早已把其他事物置於腦後,真把它看成了相思淚水的結晶。詩人對相思的一往情深,對紅豆意象的纏綿思緒,正是“赤子之心”的生動體現。
這組詩不事綺華而麗姿內斂,別有宛曼蘊藉韻致,正是王國維深於情、專於情的個性特徵的充分表露。

名家點評

浙江工商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宮雲維《情詩三百首辭典》:(第三首)借紅豆耐得踐踏摧殘,只要有春風春雨,就會茂盛滋長的秉性,表現了矢志不移、至死不渝的堅貞愛情。

作者簡介

王國維(1877—1927),近代學者、作家。字靜安,一字伯隅,號觀堂,浙江海寧人。早年受維新思潮的影響,在梁啓超主編的《時務報》任書記校讎之役,《時務報》關閉後,潛心學習西方的哲學、科學和語言、文學,同時致力於詞曲和戲曲史的研究。辛亥革命後,以清朝遺老自居,與梁啓超、陳寅恪、趙元任合稱清華研究院四大導師,主要從事古文字學、古代史料的研究,在甲骨文研究、殷周全文研究方面有劃時代的貢獻。他“體素贏弱,性復憂鬱”。1927年6月2日,投頤和園昆明湖自盡。生平著作共六十二種,收入《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的有四十二種。某些考證文章曾彙編為《觀堂集林》。重要的美學、文學理論著作有《人間詞話》《宋元戲曲考》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