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樹村

紅豆樹村隸屬於大莊鎮柏子村村委會行政村,屬於壩區。位於大莊鎮西北邊,距離村委會12公里,距離大莊鎮17公里,(是柏子村村委會所在地)。國土面積有 5平方公里,海拔1540米,年平均氣溫18℃,年降水量900 毫米,適宜種植 水稻、包穀、烤菸等農作物。有耕地95.5 畝,其中人均耕地1.32畝;有林地6404.5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紅豆樹村
  • 地理位置:大莊鎮西北邊
  • 面積:5平方公里
  • 海拔:1540米
村情概況,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衛生,基層組織,村務公開,特色產業,文化教育,人文地理,發展重點,新農村建設,

村情概況

全村轄1 個村民小組,有農戶20戶,有鄉村人口72人,其中農業人口72人,勞動力56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50人。201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7.1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17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0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 電話三通,無路燈。全村有20戶通自來水,有2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20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16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 100%和 8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0 戶(分別占總數的60 %和50 %)。
該村到大莊鎮道路不通;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未硬化;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17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7公里。
全村建有小水窖 40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49.5畝,有效灌溉率為52%,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9.5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0.68畝。
該村到2010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2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7.1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8.78萬元,占總收入的32%;畜牧業收入8.42萬元,占總收入的30%(其中,年內出欄肉豬70頭,肉牛24頭,肉羊52頭);漁業收入0.1萬元,占總收入的 0.7%;林業收入9.77萬元,占總收入的35%;第二、三產業收入0.3萬元,占總收入的2%;工資性收入0.4萬元,占總收入的2.6%。農民人均純收入2617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0.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7人(占勞動力的15%),在省內務工5人,到省外務工2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20 戶,共鄉村人口72人,其中男性38人,女性34人。其中農業人口72人,勞動力57人。該村以少數民族為主,其中彝族53人,漢族19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5人,占人口總數的6.9%;參加農村合作醫療47人,參合率 65%;享受低保4人(人員名單附後)。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2公里,距離鄉鎮衛生院17公里。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1人,黨員中男黨員1人。該村團支部設在村委會,團員1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1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985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460.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44.18萬元,有固定資產96.9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2.14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林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省內。2011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069.25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茶葉、核桃、草果、烤菸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植業、林業、養殖業產業。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樹立完小,中學生就讀到騰四中。該村距離國小校0.60公里,距離中學20.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480人,中學生154人。

人文地理

紅豆樹村傳說中很早以前就在現村委會住地有一顆大樹,每年樹上結有一尺多長苞籽粒似紅豆,不可食用,由此得名紅豆樹,自古以來於樹取名者屬山區也。
紅豆樹村屬住山種壩的高寒山區村,海拔1800-2200米之間,年平均氣溫在15-16攝氏度,年降雨量在1500-1800毫米,有國土面積19.37平方公里,居住著多姓氏的漢族人民,歷史上有孫氏打虎將,有哈螞,且眼珠會滾動,有仙鵝石,仙人採石,仙人橋等傳說,因很早以前,人煙稀少,森林,豺狼虎豹經常出入各村寨,牲畜受到威脅,為保護牲畜的生命,人們用土圍成土圈成關牲畜,土圈自然村由此而得名。紅豆樹轄區內在大雞素坡與尖石頭兩大山腳曾有幾十畝一片的天然濕地,非常吸引人的注目,由於得不到保護利用和開發,責任制到戶後幾年間被許多農戶開挖種農作物,現已被破壞,實為可惜。
紅豆樹解放前屬龍江區管轄,設保、立盧、甲制,解放後隸屬老二區,解放初期成立小鄉,後改為人民公社、大隊,1979年分為佳山、中山、紅豆樹三個小大隊,1984年三個小大隊合併成為紅豆樹小鄉,1988年由小鄉改為紅豆樹村公所,2000年10月1日開始趕集,當時集市較小,趕集的的人也少,隨著保騰路的開通,1996年進行了擴建,農村改革開放不斷的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加交通方便,趕集的人越來越多,街天人員十分擁擠,出現市場的繁華和興旺。
紅豆樹解放前讀書學文化基本以私塾為主,懂文化的人很少,而且是有錢的子女才能讀得起和塾,解放後,在一部分有見識的開明人士倡導下,有錢的捐錢,有物的捐物,開辦樹立國小,進行初級教育,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到現在為止全村已建有樹立、佳山、中山完小和檀香樹四所國小教學點,紅豆樹村1966年開設農中班,1969年開設國小附設國中,國中部併入芒棒中學,現並為騰四中。學校的建立為我村義務教育最可靠的保障,也為國家和社會輸送了不少的人才。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基礎設施落後,生產力低下,產業結構單一,無支柱產業,經濟難於發展。。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伐,加大對科技措施的投入力度,發展特色經濟林果,規模化發展中草藥種植,促進經濟發展。。

新農村建設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要求,結合“美麗鄉村”社區建設活動,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素質,改善村容村貌、加快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為重點。積極爭取各方支持,突出主導產業強村,不斷強化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農民民眾的主體作用和體制機制的保障作用,變革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儘快建成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充滿活力的“天藍、地綠、山青、水秀、氣爽”的建設要求,成為“秀美、宜居、宜業”的美麗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