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褐變種(變種)

紅褐變種(變種)

紅褐甘西鼠尾草(學名:Salvia przewalskii var. rubrobrunnea),分布於中國大陸的雲南等地,生長於海拔3,200米的地區,多生在山坡陽處。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物種簡介,

基本信息

生境:
山坡陽處
海撥低限:
3200
海撥高限:
3200
是否中國特有:

是否引種栽培:
人工引種栽培
國內分布:
雲南
所在卷冊:
66

物種簡介

紅褐變種
var. rubrobrunnea C. Y. Wu. 雲南植物志1: 662, 1976.
這一變種與原變種不同在於花少,花序簡單,花紅褐色。
產雲南西北部;生於山坡陽處,海拔3200米。模式標本采自雲南德欽。
甘西鼠尾草(原變種)
多年生草本;根木質,直伸,圓柱錐狀,外皮紅褐色,長10-15厘米,徑3-7毫米。莖高達60厘米,自基部分枝,上升,叢生,上部間有分枝,密被短柔毛。葉有基出葉和莖生葉兩種,均具柄,葉片三角狀或橢圓狀戟形,稀心狀卵圓形,有時具圓的側裂片,長5-11厘米,寬3-7厘米,先端銳尖,基部心形或戟形,邊緣具近於整齊的圓齒狀牙齒,草質,上面綠色,被微硬毛,下面灰白色,密被灰白絨毛;根出葉的葉柄長6-21厘米,莖生葉的葉柄長1-4厘米,密被微柔毛。輪傘花序2-4花,疏離,組成頂生長8-20厘米的總狀花序,有時具腋生的總狀花序而形成圓錐花序;苞片卵圓形或橢圓形,長3-8毫米,寬2.5-3.5毫米,先端銳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被長柔毛;花梗長1-5毫米,與序軸密被疏柔毛。花萼鐘形,長11毫米,外面密被具腺長柔毛,其間雜有紅褐色腺點,內面散布微硬伏毛,二唇形,上唇三角狀半圓形,長4毫米,寬5毫米,先端有3短尖,下唇較上唇短,長3毫米,寬6毫米,半裂為2齒,齒三角形,先端銳尖。花冠紫紅色,長21-35(40)毫米,外被疏柔毛,在上唇散布紅褐色腺點,內面離基部3-5毫米有斜向的疏柔毛毛環,冠筒長約17毫米,在毛環下方呈狹筒形,寬約2毫米,自毛環向上逐漸膨大,直伸花萼外,至喉部寬約8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長圓形,長5毫米,全緣,頂端微缺,稍內凹,邊緣具緣毛,下唇長7毫米,寬11毫米,3裂,中裂片倒卵圓形,頂端近平截,側裂片半圓形。能育雄蕊伸於上唇下面,花絲扁平,長4.5毫米,水平伸展,無毛,藥隔長3.5毫米,弧形,上臂和下臂近等長,二下臂頂端各橫生藥室,並互相聯合。花柱略伸出花冠,先端2淺裂,後裂片極短。花盤前方稍膨大。小堅果倒卵圓形,長3毫米,寬2毫米,灰褐色,無毛。花期5-8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