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蓼白鵝圖

紅蓼白鵝圖

《紅蓼白鵝圖》是傳為北宋趙佶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圖中紅蓼從水岸邊斜出而長,在紅寥的下面安臥著一隻紅嘴大白鵝。白鵝的體積肥碩,神態安詳,眼珠黑如豆,但有些墉懶,顯出一副昏昏欲睡貌。此畫構圖洗鍊,形象明快優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蓼白鵝圖
  • 規格:縱132.9厘米,橫86.3厘米
  • 現收藏地:台北故宮博物院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者:趙佶(傳)
  • 畫作類型:設色畫
  • 材質:絹本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主題,技法,形象,名家點評,歷史傳承,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紅蓼白鵝圖
圖中繪有河岸邊的紅蓼與白鵝,在畫幅中部有一枝紅蓼由坡岸左下拔地而起,其枝葉伸展至畫幅中上部位,枝葉茂盛,枝頭盛開著長黃色花朵。整個花枝布滿畫面。河岸上、紅蓼下,有一隻白鵝蹲伏於淺渚上。這隻黃嘴白鵝,從河中戲水後上岸棲停於岸邊的紅蓼花下,扭首曲頸,正回首理翎,目光凝然似欲睡之態。周邊的河面平靜,水邊作繁多的細小卵石,河岸邊花草雜生。
鑑藏璽印有:三璽全、“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
收傳印記有:“宣和殿寶”、“真賞”、“琴書堂”、“都尉耿信公書畫之章”、“公”、“信公珍賞”、“丹誠”、“珍秘”、“宜爾子孫”、“耿會侯鑑定書畫之章”。

創作背景

“鵝”是道家一向推崇的靈物,道家認為人性如能象“鵝”一樣憨厚,或如“仙鶴”一樣脫俗,便有了“成仙”的資本。東晉的道家人物、書法家王羲之好鵝的故事家喻戶曉,相傳他曾書寫《黃庭經》換鵝。《紅蓼白鵝圖》取自“白鵝”,便有對兩晉以來“道”風的承襲。
北宋的花鳥畫取材於自然界的動植物,通過畫家的一枝枝妙筆,將自然界動植物之間的和諧共處表現的淋漓盡致。就社會思潮來看,崇尚自然的生活也是道家的一貫追求。道家從其一產生,就對外在自然充滿了興趣,而且,更進一步地將自然置於社會之上,追求一種“道法自然”的簡約生活方式。宋徽宗一向以“崇道”而聞名。《紅寥白鵝圖》中紅寥仍在開花,但葉子有些柔軟下垂,說明此畫可能是初秋所作。
此圖傳為趙佶的繪畫作品,多為畫院中高手代筆,可能為畫院中畫家所繪製。

藝術鑑賞

主題

《紅蓼白鵝圖》表現一隻白鵝在紅蓼花下陂一畔,安閒地梳理自己的羽毛,白鵝這一神氣的表現有顯著的人格化的意義,具有高尚的情操,也是作者的生活理想的表現。

技法

此圖工筆粗筆兼用,色彩豐富,層次分明,既樸素淡雅,又不失雍容華貴的丰采。筆致自然,格凋也很高簡,鵝身用白粉勾翎,用淺淡線勾勒出羽毛輪廓再洗染,用淺黃填染嘴和腳。造型準確,筆致工細。坡岸用破筆淡墨橫掃,趁其欲乾未乾時,隨手點出雜草,一次畫成,呈現出一種潮濕荒率之趣。白鵝用筆精工,紅蓼則用筆略粗,設色濃淡變化,很好表現蓼花莖幹的透明色澤和質感。

形象

紅寥的花期在六至九月,此圖有許多紅寥的穗狀花,略微下垂,花穗比較纖細,葉子也較瘦削,體現的當是微風拂過的初秋景象,花葉都已過了夏季碩大飽滿的豐盛之貌,呈現出陽氣開始衰敗的氣象。

名家點評

當代畫家於非闇:趙佶的《紅蓼白鵝圖》。紅蓼用圓勁的筆調,白鵝用輕柔的筆調,蓼岸水紋卻又用橫拖摯戰的筆調,看起來卻非常統一。

歷史傳承

該圖著錄於《石渠寶笈》初編、《故宮書畫錄》卷五、《中國名畫觀摩記》。
由該圖的鑑藏印鑑可知,該圖歷經宋內府、清代耿氏父子、清內府收藏。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作者簡介

趙佶(1082—1135年),即宋徽宗,宋神宗趙頊的第十一子、宋哲宗趙煦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歷任鎮寧軍節度使、司空、昭德軍節度使等要職。同時他也是一位畫家,能書善畫,在位期間廣收歷代文物、書畫,親自主持翰林圖畫院,編輯《宣和書譜》、《宣和畫譜》,並自創書法“瘦金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