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英勇勳章(2012年灕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紅色英勇勳章(2012年灕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紅色英勇勳章》, 史蒂芬·克萊恩所著,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講述了一個農婦的獨生子亨利·弗萊明由於對戰爭的奇妙幻想,渴望過軍旅生活,而不顧母親的勸阻毅然參加了北方軍的故事。小說從一個士兵的角度去描寫戰爭,突出戰鬥環境中個人的具體感受,把士兵們的恐懼和悲傷,懦弱和勇敢描繪得淋漓盡致

基本介紹

  • 書名:紅色英勇勳章
  • 作者:美 史蒂芬·克萊恩
  • 譯者:黃健人
  • ISBN:9787540756789
  • 類別:小說
  • 頁數:124
  • 出版社:灕江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8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梗概,點評鑑賞,成就與影響,作者簡介,

內容梗概

小說以美國南北戰爭(1861-1865)為歷史背景。
主人公亨利是一個農婦的獨子。他懷著對戰爭的奇妙幻想,渴望過軍隊生活,不顧母親的勸阻,參加了北方軍(即聯盟軍)。
經過幾個月平靜的軍營生活,部隊奉命開往前線去作戰。亨利這個從未聽見過槍炮聲的青年,第一次面臨戰鬥,心情緊張,惶恐不安。激烈的戰鬥場面雖然對他有刺激性的引誘,但死亡的威脅在他心裡發生著強烈的動搖作用。戰場上的炮聲解除了他的矛盾心理,亨利勇敢地投入了戰鬥,但當遭到敵人突然襲擊時,他驚恐萬狀,扔下槍枝,從陣地上逃跑了。當他聽到北方軍重又獲勝的訊息時,他悔恨不已為了彌補這一過錯,他冒著危險打聽前方部隊的訊息,但不幸被從火線上潰退下來的一個士兵用槍托打傷了腦袋。一個過路的戰士見他可憐,就把他送回到原來的兵團。
夥伴們見亨利負了傷,以為他在戰鬥中掛了彩,不僅不懷疑他是逃兵,反而敬佩他那種輕傷不下火線的勇敢精神。可是亨利並未因此在良心上得到寬慰。他萬分羞愧,暗暗下決心尋找立功機會。
接著,部隊轉移陣地。當衝鋒被擊潰,戰士們都停止射擊的時候,亨利還在一個勁地射擊。他那種近似於瘋狂的勇敢,立即使他成為英雄。亨利克服了對戰爭的恐懼心理,忘卻羞愧的往事,恢復了自信心。
以後,亨利又立了大功。一次在與敵人短兵相接的混戰中,他突然看到炮火中的戰旗,一種對戰旗狂熱的愛突然在他心中油然升起。他奮不顧身地衝上去,從死者手中接過戰旗,領著部隊衝上去。亨利以他無畏的英雄氣概受到了上級的讚賞。
此後,亨利還常被內疚的心理困擾。他雖然立了功,但始終未能擺脫那臨陣逃跑的回憶。但他終於領悟到,自己的靈魂經過炮火的洗禮。已發生根本變化;他的精神得以解放,希望和憧憬又在心中復活了。

點評鑑賞

《紅色英勇勳章》描寫的是美國南北戰爭(1861—1865)時期的一個故事,但作者自己並未參加這場戰爭,全憑想像虛構。主人公亨利·弗萊明是個鄉下小伙子,嚮往戰爭的傳奇生活,滿懷浪漫的英雄主義觀念,不顧寡母的牽掛參加了北軍。可是,絢麗的幻想很快就如肥皂泡一般破碎。頭一回上陣他就怕得要命,第二仗開火後他就跟著別人撒腿當了逃兵。一口氣跑到森林深處,想找一個避難所,偏又遇上一具逃兵屍體,嚇得屁滾尿流,只好重返大路,正好遇到北軍撤退。他親眼目睹好友“兵魂”吉姆·康克林無畏地死去,還狠心拋下一名受傷後神志不清的戰友於荒野之中。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自己被另一位嚇慌了的戰友用槍托擊傷頭部,鮮血直流,等於得到了他曾嚮往過的一枚紅色英勇勳章。在別人幫助下,他惴惴不安地返回部隊,戰友們誤認為他頭部掛彩,是在戰鬥中光榮負傷,他自己也不敢吐露真情。第二天再參戰,他拋棄了所有幻想,克服了怯懦,英勇戰鬥,護衛軍旗,最終成為令自己滿意的勇士。
儘管克萊恩在本書中描寫的是二場兩軍對壘你死我活的衝突,但他真正感興趣並著力渲染的是主人公肉體與心靈兩方面的主觀感受。他向讀者揭示了亨利·弗萊明的所見所聞所為,以及他的記憶,他的想像,以此向讀者指出主人公左右為難的困境——方面他熱愛榮譽,另一方面他又懼怕死亡。歷經種種磨難與思想鬥爭,最後終於擺脫困境,登上人生的新台階。
克萊恩在本書中採用的心理描寫技巧,與英國大作家詹姆斯·喬伊斯的意識流手法非常接近,而且先於喬伊斯數十年。他指出主人公內心思想本身的重要性,不論這些思想多么雜亂無章,甚至愚蠢可笑,因為正是這些思想組成了主人公的全部內心世界。作者沒有費勁去區分一個人想說出來的事與他內心曾經出現過卻不願承認的荒唐而可恥的東西。亨利·弗菜明甚至希望過部隊吃敗仗,好使自己當過逃兵的懦夫行為不受注意。這種天經地義卻見不得人的醜惡念頭,作者信手拈來,就和描寫主人公懷念母親的花斑牛、豐盛的餐桌一樣,樸實真切。
克萊恩與許多小說家一樣,不願浪費筆墨插入自己的看法,但如果以為作者認同主人公的一切想法那就大錯特錯了。作者也許起初並不贊成小伙子“火燒火燎要參軍”(見第一章)時的那些空想英雄主義的念頭,後來又相當肯定亨利“參軍並非出於自願”(見第三章)。然而,作者的寫作技巧給讀者提供了間接分析作者基本觀點的充分機會。克萊思對人與社會一針見血又不失寬厚的譏諷式評價,我們閱讀時可以留心撿拾,定會回味無窮。
克菜恩對本書標題的選擇同樣極好地說明了他這種拐彎抹角的自我流露。他讓亨利已經敗下陣來自暴自棄時卻嚮往得到一枚“紅色英勇勳章”(見第九章),然後又使他以一種相當不光彩的方式得到一個能向別人證明自己勇敢的傷口(見第十二章)。這種冒牌的勳章得到了表面的認可。很快,克萊恩就讓亨利自己也對此信以為真——不是作為將來戰功的榮耀,而是作為過去勇敢的裝飾品(見第十五章)。亨利如今打仗凶如猛虎,因為他畢竟是個英雄——他的傷就是證明嘛!這些細節表明作者頗具匠心,對人類自欺欺人的品性有時候卻能起到的積極作用,具有不同尋常的警覺。將這一主題堂而皇之地寫進封面標題,表明這絕非作者偶然為之。
與一些美國現代天才作家不同,克萊思對人類心靈中兩大勢力的永恆拔河比賽表現出極為真摯的關注,不僅僅是亨利一個人認為當逃兵卑鄙可恥,挺身面對危險聖潔高尚,作者本人同樣分享這些感受,不然的話就不會提筆創作這篇值得一讀的動人故事了。更重要的是,小說結尾時,克萊恩強調指出亨利從幼稚走向成熟,最終接受了敏感而現實的道德信條,而這一信條與故事開頭他善良純樸的母親的諄諄教誨實在毫無二致。正因為這種人類心靈善惡搏鬥過程的真實描述,這種對人性的弱點入木三分的揭示,克萊思筆下的人物才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成就與影響

《紅色英勇勳章》這部戰爭文學經典著力渲染主人公肉體與心靈的主觀感受及其心靈善惡搏鬥的過程,被譽為第一部現代戰爭作品。

作者簡介

史蒂芬·克萊恩(Stephen Crane, 1871-1900)生於新澤西州,在該州和紐約州居住。沒有受過正規教育,偶爾為報紙撰稿。第一部作品《街頭女郎梅季》(Maggie,1893)是自費出版的。在以《紅色英勇勳章》(The Red Badge of Courage, 1895)成名前,很少有人注意那部處女作。他短促的一生最後幾年行蹤無定,在墨西哥報界工作過,曾去古巴採訪(1896),在希臘和古巴當過戰地記者,在英國度過一段熱熱鬧鬧的鄉村生活,最後因肺病死於德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