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腺懸鉤子

紅腺懸鉤子

紅腺懸鉤子(學名:Rubus sumatranus Miq.)是薔薇科,懸鉤子屬直立或攀援灌木;小枝、葉軸、葉柄、花梗和花序均被紫紅色腺毛、柔毛和皮刺;葉片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基部圓形,兩面疏生柔毛,托葉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傘房狀花序,稀單生;苞片披針形;花萼被長短不等的腺毛和柔毛;萼片披針形,花瓣長倒卵形或匙狀,白色,花絲線形;花柱和子房均無毛。果實長圓形,桔紅色,4-6月開花,7-8月秸稈。

分布於中國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朝鮮、日本、尼泊爾、印度、越南、泰國、寮國、高棉、印度尼西亞也有分布。生長在海拔達2000米的山地、山谷疏密林內、林緣、灌叢內、竹林下及草叢中。

紅腺懸鉤子的根入藥,有清熱、解毒、利尿之效。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直立或攀援灌木;小枝、葉軸、葉柄、花梗和花序均被紫紅色腺毛、柔毛和皮刺;腺毛長短不等,長者達4-5毫米,短者1-2毫米。小葉5-7枚,稀3枚,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3-8厘米,寬1.5-3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圓形,兩面疏生柔毛,沿中脈較密,下面沿中脈有小皮刺,邊緣具不整齊的尖銳鋸齒;葉柄長3-5厘米,頂生小葉柄長達1厘米;托葉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有柔毛和腺毛。
紅腺懸鉤子紅腺懸鉤子
花3朵或數朵成傘房狀花序,稀單生;花梗長2-3厘米;苞片披針形;花直徑1-2厘米;花萼被長短不等的腺毛和柔毛;萼片披針形,長0.7-1厘米,寬0.2-0.4厘米,頂端長尾尖,在果期反折;花瓣長倒卵形或匙狀,白色,基部具爪;花絲線形;雌蕊數可達400,花柱和子房均無毛。果實長圓形,長1.2-1.8厘米,桔紅色,無毛。花期4-6月,果期7-8月。

生長環境

分布於中國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朝鮮、日本、尼泊爾、印度、越南、泰國、寮國、高棉、印度尼西亞也有分布。生長在海拔達2000米的山地、山谷疏密林內、林緣、灌叢內、竹林下及草叢中。
紅腺懸鉤子紅腺懸鉤子

繁殖方法

分株法:紅腺懸鉤子每年夏季都會發生大量的根櫱,當它長到1.2米左右時,對其進行摘心以促進根系發育,到秋季即可發育成一株獨立的新苗。
扦插法:選擇土質疏鬆,含腐殖多,持水力強、排水良好的壤土和沙壤土且光照良好之地進行扦插,秋季選擇生長健壯且已經木質化的營養枝條,每2-4節剪成一段進行扦插,成活率在75%左右,第二年春季即可移栽,當年即可開花結實。在秋冬季節進行扦插同樣能成活。
壓條法:壓條時沿基生枝的伸展方向挖一條淺溝,將整個枝條壓在溝內,並加以固定。新梢下面發出小根時輕輕壓上些細土,注意不要將葉子蓋住。到了秋季,壓條即可與母株脫離,成為新的植株。

栽培技術

選擇地勢較為開闊、陽光直射、水土保持較好之土地,移栽後以自然生長為主,澆水、少量的施以農家肥,通過自然選擇,抗病性強,未使用農藥,仍然長勢良好,栽培密度平均為每株2平方米左右。對已結果後的兩年生枝條和長勢不好的枝條進行修剪。
紅腺懸鉤子紅腺懸鉤子

主要價值

紅腺懸鉤子根入藥,有清熱、解毒、利尿之效。
紅腺懸鉤子紅腺懸鉤子
紅腺懸鉤子果實富含胺基酸、有機酸、糖類、礦質元素和維生素C等成分基本與已知其他的懸鉤子果實相同或接近。高含量的SOD和類SOD生物活性物質,為紅腺懸鉤子的利用開闢了新的途徑。SOD具有醫療保健作用,它可清除人體多餘的氧自由基,在防皺、防曬及防止衰老等方面功效明顯。因此,從營養價值的醫療保健作用來看,可開發紅腺懸鉤子罐頭、果醬、果汁飲料及養顏品等系列加工產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