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脛擬埃蝗

紅脛擬埃蝗

紅脛擬埃蝗(Pseudoeoscyllina rufitibialis (Li et Lin,1985))是劍角蝗科擬埃蝗屬的一種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脛擬埃蝗
  • 拉丁學名:Pseudoeoscyllina rufitibialis (Li et Lin,1985)
  • 動物界
  • 直翅目
  • :劍角蝗科
  • 命名者及年代:Li et Lin,1985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雄性 體中小型,具細刻點。頭頂較短,前緣鈍圓形;頭頂在複眼間的距離為顏面隆起在觸角之間寬度的1.25倍;頭頂最寬處的距離為複眼前緣至頭頂頂端距離的1.35倍。頭側窩大而明顯,長方形,背觀可見。後頭在複眼之間向後稍縱隆起,近後緣漸弱寬,具細刻點。顏面側觀明顯向後傾斜,與頭頂組成銳角;顏面隆起在中單眼之上較平坦,其下具不明顯的淺縱溝,不到達唇基(圖63c),具粗、且稀的刻點。複眼卵圓形。其縱徑為橫徑的1.5倍,約為眼下溝長的2.5倍。觸角劍狀,25節,基部8節寬扁,其餘近似圓柱狀,中段一節長約為寬的1.5倍。前胸背板前緣平直,後緣鈍角形,中隆線與側隆線均明顯,兩側隆線在前橫溝前近乎平行,其後漸向外擴展;三條橫溝均明顯,中橫溝較弱,僅後橫溝切斷中隆線,後橫溝位於前胸背板的中部(圖63b)。前胸背板側片中部略內陷,其前下角為鈍角,後下角近乎直角,後緣較平直。前胸腹板在前足基部之間略隆起。中胸腹板中隔近乎梯形,其長度狹於側片寬度。後胸腹板側葉後端互相毗連,凹窩呈雞心形。前、後翅均發達,超過後足股節頂端甚遠,端部圓形(圖63a)。後足股節勻稱,上隆線平滑,下膝側片端部圓形。後足脛節內、外側各具刺12個,缺外端刺;內側距不等長,其下距明顯較長於上距;跗節爪間中墊較發達,明顯超過爪的中部。鼓膜器發達。肛上板三角形;中央縱溝中部之前較寬,中部之後漸狹窄,不到達端部,中部斜隆線明顯。尾須扁錐形,基部較寬,端部略尖,不到達肛上板的頂端。下生殖板較短,頂端略尖(圖63d)。
雌性 體明顯大於雄性。複眼卵圓形,其縱徑為橫徑的1.51倍,為眼下溝長的2.31倍。觸角較短,不到達前胸背板後緣。中胸腹板側葉寬大於長。肛上板披針形,頂端鈍圓。尾須短錐形,遠不到達肛上板頂端。上、下產卵瓣短,邊緣平滑,末端較尖。下生殖板呈小三角形突出,頂端較鈍。
體色 體為淡褐色。頭部、前胸背板及前、中足均為黑褐色。複眼和觸角茶褐色。後頭兩側向後沿前胸背板側隆線具1條黑褐色寬縱帶。前翅暗褐色,後翅煙色。前中足淡黃褐色。後足股節褐色,膝部亮黑色,在外側中區具一黑褐色縱條紋,底側淡褐色。
後足脛節珊瑚紅色,跗節黃褐色。腹部黃褐色。
體長:♂15.0—15.6 mm,♀21.5—24.0mm。
前胸背板長:♂3.0—3.1 mm,♀4.0—4.1 mm。
前翅長:♂13.5—14.2 mm,♀17.0—19.8 mm。
後足股節長:♂9.8—10.0 mm,♀12.6—13.0 mm。

生長環境

生境: 生活于海拔1000 m以上的中山區,主要植被有雲南松、白櫟、麻櫟等。喜棲於林下禾本科草叢間,以雀稗、纖毛鴨嘴草等雜草為食。常與長角佛蝗、廣東斜翅蝗混生。
海撥下限: 1000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廣西(樂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