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緣突顏蝗

紅緣突顏蝗(Eotmethis Eotmethis rufemarginis Zheng,1985)是癩蝗科突顏蝗屬的一種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緣突顏蝗
  • 拉丁學名:Eotmethis Eotmethis rufemarginis
  • :直翅目
  • :癩蝗科
  • :突顏蝗屬
  • 命名者及年代:Zheng,1985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資料來源,

形態特徵

雄性 體中型,頭短於前胸背板,具粗糙小顆粒。頭部背面較寬,表面低凹,具有短脊和顆粒,側緣隆線明顯(圖127d)。顏面隆起在觸角之間明顯向前突出(圖127a),其突出部分自觸角基部的長度短於複眼水平直徑的1.8-2倍;突出部的側緣自複眼前緣至觸角窩的下緣缺隆線,而由顆粒組成或具不太明顯的隆線(圖127a);顏面隆起在中央單眼之下凹人,其下端部分(中眼以下)之側緣明顯。複眼較小,近圓形。中央單眼位於顏面隆起突出部分之下,從正面觀可見。觸角較粗短,20節,不到達前胸背板後緣。前胸背板具粗大錐狀突起,前、後緣中央呈銳角形突出。中隆線呈片狀隆起,被三條橫溝深切,形成鋸齒狀。沿背板後緣具一排粗大錐形突起(圖127a)。溝前區長度短於溝後區長度的1.3倍。前胸腹板前緣呈片狀隆起,頂端中央凹人有深有淺,兩側形成突起,突起的形狀多變,有尖銳(圖127c)或鈍圓。中胸腹板側葉間中隔較寬,其寬度明顯大於長度。前翅發達,到達第10腹節背板。後翅長等於或略長於前翅。2A1脈與2A2脈適度彎曲,相互平行。後足股節粗短,上側之中隆線具細齒,在頂端不形成銳齒狀(圖127f)。後足脛節頂端具內、外端刺,沿上側內緣具刺9個(包括內端刺),沿外緣具刺10個(包括外端刺)。脛節具長密毛。跗節爪間中墊較小,剛超過爪之中部。肛上板近似卵形,頂端較尖。尾須長圓錐形。下生殖板短圓錐形,頂端較尖(圖127h)。陽莖基背片兩側各具齒19-20個(圖127i)。
雌性 體粗壯。顏面隆起在觸角之間突出部分的長度短於複眼水平直徑的1.9-2倍;突出部的側面自複眼前緣至觸角窩下緣無隆線。前翅鱗片一狀,側置,在背面分開,翅長不到達第二腹節背板的後緣。尾須較小,短錐形。產卵瓣較短(圖127e)。
體色 黃褐色。前翅具不明顯的黃白色及黑色斑紋。後翅基部淡黃色,外緣具寬的黑色帶紋。後足股節外側具二個不明顯的黑褐色斑塊,上側內緣淡黃褐色,內側藍色,端部紅色,內側下緣紅色,下膝側片紅色。後足脛節外側與體色相同,內側基部和端部紅色,中部藍色。附節黃褐色。
體長:♂25-26毫米;♀33-38毫米。
前胸背板:♂10-10.8毫米;♀11一11.5毫米。
前翅:♂12-13毫米;♀8-10毫米。
後足股節:♂12一13毫米;♀14一16毫米。

分布範圍

陝西省(榆林—模式產地)。

資料來源

中國動物志 昆蟲綱 第四卷 直翅目 蝗總科:223-22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