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脊椎動物,魚綱,鯛科。體高而側扁,呈長橢圓形,背面隆起,長達50厘米以上。身體淡紅色,上半部具有淡藍色斑點,尾鰭後緣黑色。頭大,口小,上、下頜齒的前部呈圓錐形,後部呈臼齒狀。體被櫛鱗。背鰭和臀鰭具有硬棘。
硬骨魚綱、鱸形目、鯛科。系暖水性近海底層魚類。體呈長橢圓形,側扁而高。背面較狹窄,自背鰭起點到眼上方呈1棱狀線。頭中大,頭高稍大於頭長,背緣深弧形隆起至背鰭起點,吻端鈍。口小,下位,略斜裂。兩頜近等長。上頜前端有犬齒4枚;下頜前端有犬齒6枚,中間2齒較小,上下頜兩側各有2縱行顆粒狀臼齒。眼中大,側上位; 眼間隔較寬而隆起,寬約等於吻長。前鰓蓋骨後緣平滑,鰓蓋骨後緣有1扁鈍棘。鰓孔中大。尾柄較粗,長為高的1.7—2.2倍。背鰭1個,始於胸鰭起點稍後背上,基底長,由12根強鰭棘和10— 11根鰭條組成,棘可收於背溝中,第3棘最強大。胸鰭尖長,側下位,第4鰭條最長,向下漸短,最長鰭條可伸達肛門後至臀鰭第3 鰭棘基底。腹鰭較小,始於胸鰭末基下方,有 1棘。臀鰭基底短,與背鰭鰭條部近相對,前緣有3棘,第2棘粗壯而長。尾鰭叉形。體被較大弱櫛鱗。有側線。體淡紅色,有許多鮮艷的藍色斑點,腹部色較淺。各鰭均淡紅色。背鰭基部有白色斑點。腹鰭邊緣黑色。尾鰭後緣墨綠色。體長一般為15—30厘米。喜棲息於水深30—90米的岩礁、沙礫和沙泥底質水域底層。喜結群,游泳迅速,特別喜在海底凹窪處停留。越冬場在黃海南部至東海北部水深60米左右水域。春季大部分魚群向西北
生殖洄游,分別進入渤海沿岸水域產卵,產卵後魚群向深水散游索餌。中秋季水溫下降,魚群開始逐漸南移,順原路返回越冬場。主要食物為小型魚類、甲殼類、雙殼類、頭足類。3齡可達性成熟。生殖期5—7 月。我國沿海均有分布,黃海、渤海數量較多。常用底拖網漁具捕撈。肉肥嫩滑,味鮮美,無腥味,可鮮食,亦可加工罐頭食品。魚頭顱腔內含有豐富的脂肪,營養價值很高。
棲息環境
近海暖溫性底層魚類。棲息於水深30~90 m,溫鹽度較高,底質為礁石、砂礫或貝藻叢生的水域。喜集群,游泳迅速。主食底棲甲殼類、軟體動物、棘皮動物、小魚、蝦和藻類。春季至海灣產卵,卵浮性。受精卵在水溫22~24℃經26 h孵化。分布於中國、日本及夏威夷等海區。中國沿海均產。為名貴食用經濟魚類,肉味美。世界年產量4萬~6萬t,日本、韓國及中國產量較多。是捕撈和人工增養殖重要對象之一。
生活習性
生殖期在黃海、渤海區為5~7月,盛期為5月下旬;在福建沿海則為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11月為盛期。一般體重1kg左右的2~3齡魚即可達到性成熟。平均懷卵量在100萬粒以上,高的可達300萬粒。卵徑0.95~1.1mm,油球1個。孵化的適溫範圍為18~24℃。漁獲個體長一般在160~600mm之間。10齡以下生長較快,10齡以上生長緩慢。最大個體全長可達845mm,體重8.8kg。有明顯的洄游現象。黃海、渤海的魚群每年3~4月作生殖洄游、產卵。10月後魚群集結,一部分性成熟的親魚進入廈門附近漁場產卵,12月後東移越冬。中國山東沿海5月為捕撈季節,福建沿海則在10~12月。
變性現象
紅鯛魚跟其他魚不同,有變性的能力。通常它們過著20多條在一起的群居生活,群內必有一條雄性繃魚是領隊,其他全是雌性的紅胡魚,自然就形成了
一夫多妻制。雄魚一旦死亡,“妻妾”行中的一條個體最大,而長得特別健壯的一隻雌魚立刻變性發展成雄魚,以代替死去的雄魚。變性的過程是這樣的:當雌魚得知它的“丈夫”不存在時,這個雌魚的神經系統立刻發生突變,她身上的鰭迅速變大,卵巢接著消失,代之以成長的精集,於是一條碩大而健壯的雄魚變成了。
營養價值
肉質細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在每100克魚肉中含水份74.9克、蛋白質19.3克、脂肪4.1克、碳水化合物0.5克、鈣64毫克、磷175毫克、鐵1毫克、硫胺索0.02毫克、
核黃素0.14毫克、
尼克酸3.41毫克、熱量116千卡。
經濟價值
真鯛系中國名貴魚類,但由於資源衰減產量下降,市場上少見。真鯛每百克肉食蛋白質19.3克、脂肪4.1克,肉肥而鮮美,無腥味,特別是魚頭顱腔內含有豐富的脂肪,營養價值很高。除鮮食外還可製成罐頭和熏製品。真鯛是出口品種,輸往國別和地區:日本。出口口岸:山東、河北、遼寧、福建、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