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者(Cantor,1849)棲息深度1-10公尺中文名紅絲鰕虎有毒魚類否科中文名鰕虎科經濟性否科號科名F460 Gobiidae食用魚類否中國大陸名紅絲鰕虎最大體長9.6cm觀賞魚類否其他中文名甘仔魚、狗甘仔、紅猴鯊世界分布台灣至南中國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紅絲鰕虎
- 別名:甘仔魚
狗甘仔
紅猴鯊 - 界:動物界
- 科:鰕虎科
英文俗名,瀕危狀態,形態特徵,棲所生態,地理分布,漁業利用,
英文俗名
Redshrimp-goby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第一背鰭:VI;第二背鰭:I,10;臀鰭:I,10;胸鰭:18~20;腹鰭:I,5;尾鰭:17。縱列鱗78~88;橫列鱗22~26;背鰭前鱗18~22;鰓耙2~36~7。體長為體高5.2~6.0倍,為頭長3.4~3.7倍。體延長,頗側扁;背緣、腹緣近平直;尾柄稍長。頭中大,頗側扁。體前部被圓鱗,後部被櫛鱗。頭部無鱗;向前延伸至鰓蓋後緣上方,或背鰭前方有一長形無鱗區或完全無鱗。背鰭2個,分離;第一背鰭甚高,其起點在胸鰭基稍後上方,各鰭棘末端多少呈絲狀,第一、第二鰭棘最長,略小於或大於頭長;第二背鰭較低,短於頭長,後部鰭條較長,平放時不伸達尾鰭基。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形,其起點在第二背鰭第二鰭條基的下方,後部鰭條較長,平放時不伸達尾鰭基。胸鰭寬,略尖,稍短於頭長。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短於胸鰭,後端不伸達肛門。尾鰭尖長,為頭長的1.1~1.5倍。體呈黃綠帶紅色,體側有4~5條暗褐色橫帶,其間夾有小型斑塊,各條橫帶及斑點間均隔以黃色橫紋,因此體側共有8~9條橫帶;項部和頭背部具2~3條暗褐色橫斑;頭部和項部有橙色小點,各點邊緣紫色。背鰭、臀鰭和尾鰭淡藍色;第一背鰭的第1-3鰭棘邊緣紅色,第4-5鰭棘的上緣有1個白色邊緣的黑斑;第二背鰭具4條紅色縱帶,邊緣為紅色;腹鰭暗色;胸鰭橙色;尾鰭上緣黃色,下緣暗色,上部有一條紅色寬斜紋。(林沛立編寫2012/10)
棲所生態
暖水性近海小型魚類,棲息於沿岸珊瑚礁區礁沙混合或礫石底質的水域。喜與槍蝦共生,雜食性,以藻類及底棲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不具漁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