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細胞流變特性檢驗是對紅細胞在血液的流動與變形進行觀察,對醫學診斷、治療和預後判斷提供新的依據。
基本介紹
- 名稱:紅細胞流變特性檢測
- 所屬分類:血
正常值,臨床意義,注意事項,檢查過程,相關疾病,相關症狀,
正常值
紅細胞壓積(%) 35.66----44.12; 紅細胞聚集指數 1.55 ---- 2.73; 紅細胞剛性指數 3.71 ---- 5.61; 紅細胞變形指數 0.65 ---- 0.96; 紅細胞電泳指數 4.35 ---- 6.92。
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 (1) 紅細胞沉降率(血沉ESR):紅細胞沉降率與血漿粘度、紅細胞聚集及紅細胞比積密切相關,在血液流變學測定中常作為紅細胞聚集,紅細胞表面電荷,紅細胞電泳的通用指標,因受紅細胞比積的影響較大,故應同時測定血沉方程K值更有價值。 (2) 血沉方程K值(ESRK):即排除紅細胞比容(比積)對紅細胞沉降率的影響、無論血沉是否快,K值高能反映紅細胞聚集性增加。在臨床上,如果K值正常而血沉快,可能是因紅細胞比積低而引起血沉快;血沉快、K值大才是真正的血沉快;相反血沉與K值均正常,才是真正的血沈正常。 (3) 細胞電泳(EPM):細胞或顯微顆粒懸浮於某種介質中,在直流電場作用下會發生與它自己表面所帶電荷符號相反的電極移動。由於這種觀察是藉助顯微鏡而進行的故又稱顯微電泳。此種技術是研究細胞和顯微顆粒表面電荷性質和多寡的有效方法,而且由於這種電學行為與表面結構功能密切相關,故它是研究細胞表面生物物理特徵的工具。對疾病的診斷與病程發展,以及在生物學和免疫學中均有重要意義,如冠心病、缺血性腦中風、心肌梗塞、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視網膜中央動脈或靜脈栓塞等疾病中,紅細胞和血小板電泳減慢,提示它們表面電荷下降,易聚集或形成血栓。 (4) TK值(紅細胞流動係數):用旋轉式或毛細管粘度計測量全血在高切變率下的粘度值,再用毛細管粘度計測量血漿粘度,用粘度方程計算出TK值,即表明紅細胞變形性變化。TK值升高表明紅細胞變形性差;紅細胞剛性指數與變形性呈負相關較高的TK值代表紅細胞變形性惡化。 (5) 紅細胞內粘度(ηi):主要受血紅蛋白含量及物理化學物質的影響,正常紅細胞的內粘度在6-7mPa·s,當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上升到37G/dL時,內液粘度可達15mPa·s;當血紅蛋白升至45 G/dL時,內粘度則高達170 MPa·s;紅細胞內液粘度升高,致使紅細胞變形性降低。 (6) 體外血栓形成(EXT):是按照Chandler法,在體外旋轉環境下,模擬體內血液流動狀態下形成血栓,這種人工形成的血栓經組織學研究證明同體內形成的血栓有完全類似的結構,對冠心病、腦血栓、腫瘤、肺心病、血淤症等診斷和預後有指導意義,尤其對腫瘤的治療效果、轉移及術後復發的判斷有重要的意義,對於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有鑑別意義。分別測定體外血栓長度(EXTL)、體外血栓濕重(EXTMW)和體外血栓乾重(EXTOW)各有其特殊的意義。 (7) 紅細胞變形指數(RI):紅細胞在流動過程中的變形能力。在血管內,尤其在微循環系統,當血管管徑等於或小於紅細胞直徑時,紅細胞要承受很大的剪下力,發生很大的變形才能通過微血管,紅細胞變形性降低可引起血液粘度升高,微循環障礙和紅細胞壽命縮短,這些變化對許多疾病的發生髮展起著重要作用,紅細胞的變形主要決定於紅細胞膜的粘彈性、紅細胞的幾何形狀(表面積與體積之比)和紅細胞的內粘度等三個內在因素,紅細胞膜的彈性主要由雙層膜磷脂和膜骨架蛋白組成的結構所決定,如高脂血症、糖尿病和肝硬化等由於雙層膜磷脂中膽固醇與磷脂含量的比值高,使細胞膜的變形性降低。 (8) 紅細胞聚集指數:紅細胞聚集是引起低切變率下血液粘度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紅細胞聚集性增強,是體內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之一,特別是在低切流動狀態下,紅細胞在大分子血漿蛋白的橋聯作用下形成緡線狀的聚集體,並形成三維的立體結構從而使血液流動阻力增大,紅細胞聚集性愈強形成聚集體愈大,血液粘度升高。 (9) 紅細胞剛性指數(IR):是紅細胞變形能力的對應詞,“剛性”,即紅細胞形狀不易改變性,它不是一個物理量,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標準來描述細胞的剛性。所謂剛性指數就是高切變率特定條件下的血液還原粘度。 (10) 紅細胞壓積(紅細胞容積,HCT):紅細胞在全血中所占有的比積,反映了紅細胞的濃度,直接決定著全血粘度和血液流變性。資料表明,高紅細胞比積與血管阻塞密切相關,對於預測心腦血管病的發病有一定的意義。 需要檢查的人群:懷疑患有血液粘度疾病的人群,中老年人等。
注意事項
不合宜人群:無。 檢查前禁忌:檢查前一天不吃過於油膩、高蛋白食物,避免大量飲酒。血液中的酒精成分會直接影響檢驗結果。體檢前一天 的晚八時以後,應禁食。 檢查時要求:抽血時應放鬆心情,避免因恐懼造成血管的收縮、增加採血的困難。
檢查過程
採用靜脈採血進行檢測。靜脈採血前要仔細檢查針頭是否安裝牢固,針筒內是否有空氣和水分。所用針頭應銳利、光滑、通氣,針筒不漏氣。先用30g/L碘酊棉簽自所選靜脈穿刺處從內向外、順時針方向消毒皮膚,待碘酊揮發後,再用75%乙醇棉簽以同樣方法拭去碘跡。以左手拇指固定靜脈穿刺部位下端,右手拇指和中指持注射器針筒,食指固定針頭下座,使針頭斜面和針筒刻度向上,沿靜脈走向使針頭與皮膚成30°角斜行快速刺入皮膚,然後以5°角向前穿破靜脈壁進入靜脈腔。見回血後,將針頭順勢探入少許,以免採血時針頭滑出;但不可用力深刺,以免造成血腫,同時立即去掉壓脈帶。針栓只能外抽,不能內推,以免靜脈內注入空氣形成氣栓,造成嚴重後果。取下注射器針頭,將血液沿試管壁緩緩注入抗凝管中,防止溶血和泡沫產生。
相關疾病
家族性紅細胞增多症,高原紅細胞增多症,小兒鐵粒幼紅細胞性貧血,高脂血症,單純紅細胞再障性貧血
相關症狀
缺鐵性貧血,血栓擴展,血栓肌化,靜脈血栓,貧血貌,急性貧血,微血栓形成,慢性貧血,貧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