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米鹼水粑
- 主要食材:紅米
- 分類:江西特色小吃
- 口味:爽口
- 別名:寒婆粑
- 流行地區:江西省九江市武寧縣
來歷,九宮山,傳說,
來歷
九宮山
屬幕阜山脈,橫亘贛鄂邊境,“山跨吳楚,其陽隸武寧,陰隸通山,號稱百里芙蓉嶂。”在兩省交界處,現殘存半圓形拱門一座,厚約3米,長約十數米,人稱“吳楚雄關”,舊有對聯一幅:“半山上下分晴雨,一嶺東西判楚吳”。
傳說
傳說此地即春秋時伍子胥為逃避楚王迫害,在昭關一夜急白鬚髮,混出關隘,昭關即是此處。武寧素有“吳頭楚尾”之稱,九宮山為吳國與楚國的分水嶺,“吳楚雄關”是否即指昭關,故作傳說待考。 再說伍子胥混出昭關,心境漸平,來到半山坳,席地而坐,倚樹歇息。只見前不遠處有一諾大土堆,土堆前立有石碑。伍子胥近前細看,碑上刻有“寒婆之墓”四字,殘燭紙灰遍地,石拱台上祭品猶存。伍子胥飢不擇食,在祭品中選一粑果充腹,此時亦顧不得它的冷硬酸苦,一陣猛嚼,幾口就咽了下去。才待取第二個時,從樹林深處走來一群老小,手提竹籃,前來掃墓。伍子胥隱姓埋名,只說來吳投親,眾人見伍子胥彬彬有禮,紛紛取出祭品,供伍充飢。伍子胥嚼著粑果,細聽眾人敘述寒婆的來歷。 寒婆原名韓婆,丈夫早喪,遺下3子,大兒出戍邊關,二兒征守海疆,三兒又為夫役被迫出走,音訊全無。韓婆盼兒心切,日夜登山眺望,在一次暴風雪中,凍死坡前。鄉人為之收殮,修墳立碑,取名韓婆墳,後人訛稱“寒婆”,留下以其忌辰正月十二日之晴雨,預卜早春氣候變化之習俗。如是日天晴,便說寒婆撿到乾柴,早春氣候必好,反之,必將是一個霈雨低溫的壞天氣。 伍子胥聽罷眾人敘說寒婆的苦難經歷,朝墓叩首禮拜,祈禱寒婆保佑他報仇雪恥。見各人籃內裝有四四方方似糕非糕,似餅非餅的供品,便問究竟。才知是韓婆死後,鄉人在收拾其遺物時,米罈空空,灶冷鍋涼,懸掛在樑上的竹籃內僅存米粑數塊。
原來,年老體弱的寒婆,依靠鄉親接濟度日,因見眾人日子也不好過,就想出一個節食的辦法,把大米磨漿蒸熟成粑,每天切下數片,和以野菜煮食。日子一久,米粑變酸,難以下咽。老人望著變質的米粑發愁,猛想起婦女洗髮多用禾草燒灰濾水,既有清香,又能除污去油膩,便試著用禾草灰水摻米漿,果然可以存放多日,不酸不壞。以後鄉人每逢韓婆忌日,便以此粑作供品,以示紀念。清代不少文人遊覽九宮山後,必至寒婆墳憑弔這位不幸的老人,有感而留詩:“半弓新月落山坡,石齒層層透露多,細雨如膏草如發,遺梳猶自說韓婆。”九宮奇景之一的“韓婆遺梳”即指此處。 伍子胥投奔吳國後,竭盡全力為吳國效勞,誰知吳王是個狂妄自大的昏君,聽信越國的離間計,疏遠了伍子胥。伍子胥想起了寒婆和眾鄉人悲慘遭遇,擔心吳國人民會受到打仗的苦處,便又把制粑的方法傳給了當地,以備不時之需,成為後來的年糕。其製法相同,但隨時代的變遷和民情風俗各異,原料和形狀逐漸改變。說起來寒婆粑與年糕還是一脈相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