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石廟

紅石廟

紅石廟位於豐潤區黃昏峪鄉的白草坡村東蛤蜊山南腳的紅石廟,又名“駙馬山神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石廟
  • 外文名:Redstone Temple
簡介,記載,碑文,

簡介

位於豐潤區黃昏峪鄉的白草坡村東蛤蜊山南腳的紅石廟,又名“駙馬山神廟”。歷史上該廟幾經重修,據當地村民介紹,在民國初年曾又有一次重修,解放初期人們見到的紅石廟,有正殿三間,東西配房各三間,兩柱三樓的山門面南,四周以牆為隔。該廟正殿塑有並排的山神爺和山神奶奶泥像,面南端坐,另塑兩名文官左側侍立,一執筆,一握奏章。兩個武將右側護衛,一持長槍,一拿刺棍,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傳說此廟系唐王李世民下令擴建後,才于山神左側並排上山神奶奶之神像,故而稱奇於一方。

記載

相傳,唐王李世民東征之時,與敵將蓋蘇文交戰於還鄉河畔,戰後李世民大軍夜宿於紅石廟,夜半時分,敵軍包圍了紅石廟,廟外殺聲震天,驚醒後的李世民,匆忙應敵,節節敗退。突然,陣營中多了一員黑臉大漢,高大無比,一腳站於還鄉河南岸,一腳站於北岸,揮舞板斧,橫掃敵軍,只殺得敵軍血染河紅,山石也都染成血色。敵軍敗退之後,黑臉大漢便不見蹤影。當李世民回廟之後,見山神塑像酷似助戰的那位黑臉大漢,而且面部大汗尚淌,他想,此一戰定是山神顯靈相助,方使我軍轉敗為勝。於是說道:“山神助我有功,寡人將御妹許你為婚,以報救駕之恩。”鴻願發過之後,御妹在盪鞦韆時便墜地身亡。李世民得知其情後,立即下令擴建紅石廟,塑就前述之群像。並親賜楹聯一副:“鑼鼓喧天仿佛山神救駕,笙歌動地依稀駙馬迎婚。”橫批:“駙馬山神”四字。
解放前,紅石廟香火尚盛,十里八村的鄉民常來這裡祈晴求雨禳災求福。解放不久,紅石廟泥像被毀,1967年廟宇被徹底拆除,那塊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刻制的重修紅石廟碑也被村民當作石料砌在飲水井沿上。改革開放以後,白草坡村民張書海,為了不使紅石廟這一古蹟被歷史湮沒,自己投資,於2002年仿照民國年間重修紅石廟的樣式,重修了今日之紅石廟,僅存的碑石也從井沿移入重修的紅石廟。
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紅石廟碑文,系當時的候選州同劉應遴所撰,該文首先記述了紅石廟所居的地理位置及周邊環境,後又以俗傳為記,對鄉間父老所傳,直書其事近誕,並不以俗傳有道其詳為實。距今近200年前的候選州同劉應遴其人,能夠在該碑文中對迷信色彩極濃的傳說,不是更加神化而持否定之說,尚屬少見。然而他對“有功德於民則祀之”的禮教思想卻是倍加推崇,並引韓愈之說,人應當“生而為英,死而為靈”。從文中我們還可以得知,清代重修紅石廟,從嘉慶丁卯年(1807年)就開始籌集工匠資金、計算所需建築材料,歷時11年,於嘉慶二十三年才重修完畢,始成當時的檐廊翬飛,丹楹壯麗之景觀,足見當時百姓是何等的貧窮,不然重修一座三間廟宇就耗時11年,定為資財不足所致。這就可想而知,那樣貧困的百姓向神靈祈晴禱雨禳災求福,也就不足為奇了。

碑文

重修紅石廟碑文:
紅石廟居浭邑坎位①,附鳳凰山麓,層巒聳翠,浭水環流,蓋地稱絕勝雲。俗傳為唐太宗所建,併名駙馬山神廟。父老傳聞,有道其詳者、其事近誕。禮雲“有功德於民則祀之”;昌黎②云:“生而為英,死而為靈”。廟歷今千餘年。凡祈晴禱雨禳災求福,祝無不靈,此其有功德於民甚大,用③知生前英氣,必有大過乎人者。彼④父老所傳可以不解解之,數經重修,了無環堵,此亦白雲藩籬,碧山屏風之意,於嘉慶丁卯,鳩工度材⑤,今則檐廊翬⑥飛,丹楹壯麗,非為外觀有耀⑦,適以見英靈之氣,永不沒於人心也,既為之記。又從而歌曰:紅石煌煌,浭水洋洋,惟神之靈,山高水長。
董事人:張爾全、楊廷臣、楊逢順、徐文龍、張三發、洪祥、徐浩樓、徐應祿、劉成得。
白家坡楊廷臣施土
候選州同劉應遴撰文
供學生員郝廷槐書丹
布施賬在劉英管
住持田自起
大清嘉慶二十三年歲次戊寅七月上浣之吉敬立
注釋:
①浭邑坎位:浭邑為對豐潤縣的代稱,坎位即豐潤縣北部。
②昌黎:唐代著名文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之一。名韓愈,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
③用:因此。
④彼:對方即他們。
⑤鳩工度材:集合工匠籌劃計算所需用之材料。
⑥檐廊翬(huī)飛:廟的檐廊好像在飛翔。
⑦有耀:有所顯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