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海雙帶小丑

紅海雙帶小丑

紅海雙帶小丑(學名:Amphiprion bicinctus)體呈近於圓形,側扁;口前位,略能向前伸出;齒銳尖呈錐形或側扁呈門齒狀;犁骨與齶骨均無齒;下咽骨癒合,略呈三角形;頭部各側僅有一鼻孔;鰓3;假鰓存在。鰓蓋膜多少癒合;鰓蓋條骨5~7;體被以櫛鱗;側線不完全,前部為有管鱗組成,在背側延伸,後部在尾柄正中,為一縱行小孔;背鰭具9~14鰭棘,臀鰭具2鰭棘。是體色艷麗的小型熱帶魚類,生活於沿岸岩石和珊瑚礁之間,行動活潑迅速,以小形無脊椎動物為食。分布於西印度洋,紅海與查戈斯群島。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紅海雙帶小丑
  • 拉丁學名:Amphiprion bicinctus
  • 別稱二帶雙鋸魚,金蕃茄(香港)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鱸形目
  • 亞目:隆頭魚亞目
  • 雀鯛科
  • 雙鋸魚屬
  • 命名者及年代 :Ruppell, 1828
  • 英文名稱 :Threebanded Anemonefish
  • 英文名稱:Two-banded Anemonefish
  • 英文名稱:Twoband Anemonefish
  • 英文名稱:Twoband anemonefish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飼養要求,

形態特徵

紅海雙帶小丑紅海雙帶小丑
成魚最大體長14厘米。體呈橢圓形而側扁,吻短而鈍。眼中大,上側位。口大,上頜骨末端不及眼前緣;齒單列,齒端具缺刻。背鰭單一,軟條部延長而鈍圓形;尾鰭呈截形或內凹,上下葉外側鰭條不延長呈絲狀。成魚體呈黃色至橙黃色,體背部顏色較深。具有兩條黑邊白紋,眼睛後方具一鑲黑邊之白色半環帶,向下延伸至鰓蓋下方;背鰭中段至肛門間另具一較窄的鑲黑邊之白豎帶。身體各鰭與體色一致或稍淡。背鰭鰭棘(總數):9-10條 背鰭軟條(總數):15-17條 臀鰭鰭棘:2條 臀鰭軟條:13-14條。
紅海雙帶小丑與查戈斯雙帶小丑(Amphiprion chagosensis)較為相似,不同之處在於後者的體色偏橙色,而前者則偏黃色。此外,後者的體型較長而窄,而前者則較短而寬,不難分辨。

生活習性

棲息於瀉湖和外礁區水深1-30米之間的水域,通常成對生活,行一夫一妻制。與奶嘴海葵(Entacmaea quadricolor)、念珠海葵(Heteractis aurora)、紫點海葵(Heteractis crispa)、公主海葵(Heteractis magnifica)以及長須地毯海葵(Stichodactyla gigantea)共生。主要以浮游生物橈腳類動物、海藻以及無脊椎動物為食。

分布範圍

分布於紅海印度洋非洲東岸。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紅海。
紅海雙帶小丑分布圖紅海雙帶小丑分布圖

飼養要求

水溫:24~27
PH值:8.1~8.4
比重:1.020~1.025
兼容性:安全
性情:性情溫和
最小水族箱尺寸:130升
食性:雜食性​
註:紅海雙帶小丑圖冊網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