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棕櫚

紅河棕櫚

紅河棕櫚,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紅河縣棕櫚種植歷史悠久,是有名的 “棕櫚之鄉”,形成了種棕、采棕、食棕、歌棕、舞棕、頌棕的獨特棕櫚文化。紅河棕櫚出絲率高,纖維長而粗細不一,外觀呈棕色、紅棕色或褐色,纖維不蛀蟲,具有拉力強、耐磨擦、耐腐蝕、耐水濕等特點。紅河棕櫚纖維用途廣泛,可用於編織各種工業用品和日常生活用品。

2014年7月28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紅河棕櫚”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河棕櫚
  • 產地名稱: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縣
  • 品質特點:出絲率高,纖維拉力強、耐磨擦、耐腐蝕、耐水濕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部公告第2136號
  • 批准時間:2014年7月28日
產品特點,感官特徵,品質指標,產地環境,地形地貌,水文條件,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歷史文化,

產品特點

感官特徵

紅河棕櫚樹屬常綠喬木,高3~10米或更高,樹幹圓柱形,裸露樹幹直徑10~40厘米。直立無分枝,樹幹上具環狀葉痕呈節狀。葉圓扇形,葉柄兩側有鋸齒,葉基的苞片擴大成黃褐色或黑褐色的纖維鞘包被樹幹,稱為棕片。花單性,花期2~3月,果實闊腎形,11~12月成熟,淡藍或黑褐色,甚堅硬。
紅河棕櫚棕絲為長而粗細不一的細絲,纖維長度在15~60厘米,最長達100厘米以上,外觀呈棕色、紅棕色或褐色。

品質指標

紅河棕櫚的棕片厚而密,出絲率高;棕絲粗長,屬於中強高伸纖維,具有不蛀蟲,拉力強,耐磨擦,耐腐蝕,耐水濕等優良的性能,是加工坐墊、床墊、枕頭等產品的原料。其中,棕片出絲率≥50%,棕板出絲率≥30%,半纖維素≥13%,木質素≥29%,纖維素≥28.16%。
紅河棕櫚
紅河棕櫚樹

產地環境

地形地貌

紅河縣地處哀牢山東南端,棕櫚種植區最高海拔2500米,最低海拔480米,適宜種植區1000~2000米。種植區內土壤類型有黃棕壤、紅壤、黃壤、紫色土、赤紅壤、燥紅壤和水稻土7個土類,都適宜棕櫚樹的生長。紅河棕櫚適宜種植區域為山區、半山區和壩區。

水文條件

紅河棕櫚種植區地表水體眾多,溪流縱橫密布,主要河流有羊街河、罕龍河、勐龍河、大黑公河、壩南河、尼洛河和本那河,均屬紅河水系;水資源豐富,清潔、無污染,水質好。

氣候情況

紅河棕櫚種植區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由於境內地勢高低懸殊,加上南來北下的氣流影響,乾濕季分明,立體氣候明顯。年均最高氣溫27.7℃,年均最低氣溫9.4℃,年平均氣溫為20.6℃;年均降雨量1340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5~10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6%~84%;活動積溫(10℃)的變化在1800~7600之間,年日照1700.4~2049.4小時,適宜紅河棕櫚的生長。
紅河棕櫚
紅河棕櫚樹

歷史淵源

紅河縣哈尼族彝族棕櫚種植和利用歷史源遠流長,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阿扎河鄉是紅河縣棕櫚樹的原產地。
很久以前哈尼族的祖先就會用棕片縫成蓑衣,是人們外出勞作理想的防潮防寒必需品,更是紅河人南下“走壩子”的行裝之一。後來,由於棕片在生產生活中用途極廣,哈尼族開始人工馴化、培育和大面積栽培種植棕櫚。
據《紅河縣誌》記載:“清乾隆年間,境內山區已有棕樹種植,本世紀(20世紀)20年代有所發展”。
紅河縣年鑑資料顯示,1968年開始當地就有棕片產量的記載。在阿扎河鄉俄比東村,平均每家有超過3000株棕櫚樹,上百年的棕櫚樹有20多米高。
紅河棕櫚
紅河棕絲

生產情況

據紅河縣林業局統計,“十一五”末,紅河縣棕櫚種植面積達25萬畝。
2013年,紅河棕櫚種植面積66666.7公頃,棕絲年產量為30萬噸。
2017年,紅河縣棕櫚種植面積達到2.6萬公頃,推廣集約化栽培2萬公頃,其中,推廣棕樹純林9333公頃,棕茶套種4000公頃,棕糧間種6666公頃。全縣70餘戶棕絲企業棕片(棕板)加工能力達5萬噸,棕絲床墊產品生產能力達1.3萬噸,實現年銷售收入2.2億元。
2018年,阿扎河鄉俄比東村棕櫚產業的產值達到4000餘萬元。

產品榮譽

2014年7月28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紅河棕櫚”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紅河棕櫚農產品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為紅河縣轄區內迤薩鎮阿扎河鄉石頭寨鄉洛恩鄉甲寅鄉寶華鄉樂育鄉浪堤鄉架車鄉大羊街鄉車古鄉垤瑪鄉三村鄉,共13個鄉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01°49′~102°37′,北緯25°05′~23°26′之間,東西長81千米,南北寬40千米。

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選擇
紅河棕櫚應選擇海拔為1000~2500米,年平均氣溫為20.6℃,土壤為黃棕壤、紅壤、黃壤、紫色土、赤紅壤、燥紅壤和水稻土,年均降雨量1340毫米,活動積溫(10℃)的變化在1800~7600之間,年日照1700.4~2049.4小時的山區、半山區和壩區種植,也可在田埂或地埂上及房前屋後種植。
紅河棕櫚
紅河棕櫚樹
2、品種
紅河棕櫚品種主要是通過當地野生棕櫚樹經過長期人工馴化、選育,培育出的適應當地獨特的自然環境的馬尾棕、密棕、細棕、山棕四個地方良種。
3、種植技術
3.1 採種:於11~12月在采剝棕片15年以上樹齡的優良母株上採種後晾乾保管好。
3.2 苗圃整理:選地勢平坦、水源方便、土層深厚肥沃、便於運輸的地塊作為苗圃地,於冬春深耕翻曬, 清理雜草,整地作畦(畦面寬1.2~1.5米、畦床高20厘米,畦床長視地塊而異),殺菌消毒,挖好排水溝,做好苗圃地澆水設施。
3.3 育苗:整理後苗圃先用有機肥料和土混合攪勻,再整平灑種子,蓋上一層3厘米厚的土,出苗後再追肥;
3.4 苗木規格:用二年生壯苗,苗高40~50厘米,其莖長出土壤表面,莖頸頭呈蒜頭形,有7~10片掌狀有皺摺的扇形葉片,葉面青秀無病蟲斑可取苗出圃栽植。
3.5 栽植:在6~8月雨季移栽。儘量做到“三埋二踩一提苗”。栽植前一周左右每塘施下充分腐熟的廄肥或堆肥等有機肥10千克,過磷酸鈣0.25千克,與表土充分混合後填於塘內。栽植時做到根系舒張、埋土堅實,栽後灌足水,坑面鬆土保墒。穴面要高出水平台10~15厘米。
3.6 栽種株行距:株行距2×1.5米,220株/畝。
3.7 棕林管理:幼林每年5~8月中耕除草1次,深度一般以3~6厘米為宜,避免傷根,每年秋季施農家肥5千克/株,紅河棕櫚耐旱,平時不用灌水,但缺塘要立即補植。
3.8 病蟲害防治:紅河棕櫚其病蟲害甚少,生產中很少用藥,特殊情況下,如有病蟲害發生,可用適當農藥進行防治。
4、採收
定植5年後,每年割二次棕(棕片和棕板),間隔6個月左右;採用人工割棕,其方法為剝棕時用棕刀沿棕夾板兩側各豎割一刀,使棕片與棕夾板脫離,然後沿棕片著生的乾節處環割一刀,使棕片與樹體脫離,最後切下棕夾板。
5、初級加工產品
紅河棕櫚初級加工產品主要有棕絲、棕繩和棕墊。
紅河棕櫚
紅河棕櫚樹
5.1 棕絲加工
棕絲是由棕櫚樹上采割的棕片和棕板經初級加工而成。
(A)加工工藝(棕片):棕片(常溫)→浸泡(12~14小時)→軟化(抽絲機)→抽絲→打包。
(B)加工工藝(棕板):棕板(100℃開水高溫)→浸泡(35~46小時)→軟化(抽絲機)→抽絲→打包。
5.2 棕繩的加工
棕絲去雜後用捻繩機製成4厘米粗繩索,再扎把成纖維圈。
5.3 棕墊的加工
(1)棕片棕墊
將棕片曬乾,剪除棕板和棕邊,按需要用手工縫製出不同規格的棕墊。
(2)棕絲棕墊
棕繩(開松解繩抽絲機)→絲圈(除塵機)→除塵(成型機)→成型(多層)→滾壓疊合(定型乾燥機)→定型(硫化罐)→硫化→裁剪(包裝)→成品。
6、生產記錄
生產過程做好全程記錄,建立生產檔案,對生產投入品的使用時間、次數、用量、使用方法、種植和收穫時間等,記錄收集歸檔,並妥善保存。
紅河棕櫚產地環境按照《NY5013-2006 無公害食品 林果類產品產地環境條件》執行;產品質量符合《GB/T 26706-2011》和《GB/T 19001-2008/ASO9001:2008》產品標準。

專用標誌使用

嚴格遵守《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規範》,實行公共標識與地域產品名稱相結合的使用制度。在紅河棕櫚保護地域範圍內的地理標誌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紅河棕櫚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登記證書持有人提出申請,簽定標誌使用協定,並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

歷史文化

紅河縣棕櫚種植歷史悠久,哈尼族、彝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種棕、采棕、食棕、歌棕、舞棕、頌棕的獨特棕櫚文化。
紅河棕櫚
紅河棕櫚樹
據說遠古時候,在紅河洛孟和哈普後山經常有老虎出沒,曾有人被老虎緊追不放,危急之時,穿上蓑衣,老虎大驚,以為怪獸,竟落荒而走。後來蓑衣就成為聖服而受到山裡人的崇拜和愛戴,人們出入皆披之,一避風雨、二防凶獸。
哈尼族、彝族居住的山區就是一片棕櫚林園,棕櫚樹成為哈尼族、彝族一種富貴、祥和、幸福的聖樹,並把棕櫚樹稱之為“紅河哈尼梯田衛土”。平時,哈尼族和彝族老人都會講“蓑衣聖服”、 “年青人不吹棕樹”的故事;每逢哈尼族、彝族六月年和十月年,無論男女老少都去街上跳“棕扇舞”,唱“棕櫚山歌”;每年冬春季節可嘗棕筍、棕苞、棕花菜果等美食,四至五月可品棕米飯或棕米粥等有機食品。
紅河縣有民歌讚頌棕櫚樹道:“不吃你的飯,不穿你的衣,每年還送上一層皮。”“千年桐,萬年棕,世代兒孫吃不窮。”
紅河縣《棕煽舞》舞蹈、歌曲《棕櫚情愫》已成為紅河流域哈尼族聚居地區民族節日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民族特色表演節目。散文《棕櫚》《棕櫚情》《棕櫚林間也耕田》《棕櫚樹與哈尼族》等文獻是紅河縣棕櫚文化之鄉的代表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