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毛雞,中藥名。為杜鵑科動物褐翅鴉鵑Centropus sinensis (Stephens)的肉。分布於我國自浙江南部至廣東、廣西、雲南等地。具有滋陰補血,調經通乳,祛風除濕之功效。常用於婦女產後體虛頭痛,手腳麻木,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紅毛雞
- 別稱:茅籠中鳥、綠結雞、毛雞、褐翅鴉鵑、大毛雞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鳥綱
- 目:鵑形目
- 科:杜鵑科
- 屬:鴉鵑屬
- 種:褐翅鴉鵑
- 分布區域:我國自浙江南部至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 採收時間:夏、秋季
- 毒性:無毒
-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霉防蛀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炮製,形態特徵,生長環境,性狀鑑別,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肉。
性味
味甘,性溫。
歸經
歸肝經。
功效
滋陰補血,調經通乳,祛風除濕。
主治
婦女產後體虛頭痛,手腳麻木,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相關配伍
1、治產後血瘀,體虛乳少:毛雞酒每服一蠱,日服2次。(《廣西藥用動物》)
2、治跌打、風濕:毛雞酒適量,擦患處。每日2-3次。(《廣西藥用動物》)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15-30g;或浸酒,每次25-50ml。外用:適量,浸酒塗敷。
使用注意
陽盛及外感熱病禁服。
1、《廣西中藥志》:“陽盛及血燥者忌用。”
2、《廣西藥用動物》:“患斑疹癲狂、外感發熱等症的人忌服。”
炮製
一、採集加工
一般在夏、秋季捕捉,捕殺後,剖腹去內臟,正中切開頭和下嘴,沿頸部、胸部一直剖到泄殖腔處,抹去血跡,用兩根竹桿將腹部撐開,腹腔向下,在小火上慢慢烘乾,除去竹桿,將腳與尾縛在一起,免其斷落。
二、炮製
1、生泡法:將毛雞殺死,去血,剖腹去內臟,拔去羽毛(翅和尾留幾條羽毛,作為鑑別標記),洗淨,晾乾,腹腔內的一面用炭火烘烤,烤到有香味,肉由紅色變為栗色為止(經過烤烘,能增加酒的芳香味)。然後用50度以上的純淨白酒密封浸泡(用三花酒更好)。每50公斤酒放5-7隻成年毛雞。若能配入黨參、川芎、白芷、龍骨、蓯蓉、圓肉、黃精、大棗各400g同浸泡,不僅能增加香味,而且可提高藥效。浸泡3個月後,酒現赭紅色,味香醇,可飲用。
2、乾泡法:將乾毛雞浸在溫水中,洗淨污垢,拔去羽毛(留一部分頭羽、翼羽和尾羽,作鑑別用),晾乾水,每50公斤酒配1-1.5公斤乾毛雞,配放以上中藥,浸泡3個月。
形態特徵
褐翅鴉鵑,又名綠結雞、毛雞、紅鵓。體長約50cm左右,體形似雞。頭、頸、上背及胸部均呈金屬紫藍色;肩、翼和肩間部概栗紅色;初級飛羽和外側次級飛羽的先端略沾褐色;全身餘部純黑,尾羽有金屬綠色反光。虹膜赤紅色;嘴黑色,上嘴尖端向下彎曲,口裂及於眼下;腳、趾、爪均黑色,後爪特形延長而直。
生長環境
平時棲於草地、矮樹或灌木叢間,常在有蔭蔽的地上馳走。食物為昆蟲、蜥蜴、田鼠、鳥卵等,亦兼吃果實。分布於我國自浙江南部至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褐翅鴉鵑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禁止濫捕。
性狀鑑別
活體見原動物形態。乾毛雞體扁平,羽毛俱全,無內臟。活體以大隻、生猛為佳。乾體以乾爽、大隻、全形連毛、無發霉和蟲蛀的為佳。
相關論述
《廣西藥用動物》:“滋補,養陰血,調經,通乳,祛風濕。治婦女產後體虛頭風痛,手腳麻痹。外用治跌打,風濕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