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音樂會

《紅樓夢音樂會》是學苑音像出版社出版的音樂專輯,表演者為吳碧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樓夢音樂會
  • 表演者:吳碧霞
  • 出版者:學苑音像出版社
  • 特性:視頻
基本信息,特色簡介,評價,

基本信息

紅樓夢音樂會
名稱:《紅樓夢音樂會》
表演者: 吳碧霞
唱片數:1
條型碼:9787880504408
版本特性:視頻
出版者:學苑音像出版社
介質:CD

特色簡介

吳碧霞在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協奏下演唱電視劇<紅樓夢>的全部主要音樂作品,專題音樂會已開了幾十場,在寧波的演出已錄製了DVD,很想先睹為快。在我心裡,吳碧霞是目前聲樂界女聲第一人,儘管她並不過多地在強勢電視媒體的大型晚會上露面並占據顯赫的位置,但實際上她的藝術水準無人可出其右。與其高度評價她的“跨界演唱”,毋寧說她是以成功的藝術實踐證明了“唱法劃分”的不科學性。我至今還保存著約十年前她在文化部春節晚會上演唱任志萍填詞的<步步高>時的錄像,那時她似乎只是個十六七歲的小女孩,打著一盞燈籠,很天真爛漫的樣子,但清亮的雛鳳之聲——用現在的流行語叫原生態——卻動人心弦。這個晚會的片尾字幕配樂就採用了她唱的這支歌,而且這個片尾配樂在文化部春節晚會上沿用了多年。很想先睹為快的另一個原因是民族音樂會實況在電視螢幕上少之又少,記得約兩年前看到過的一次音樂會轉播,有七十年代作品中堪稱經典的<大寨紅花遍地開>(曲名在演出時已被改為《紅花遍地開》),親切而富於表現力的民樂令人怦然心動。這一次,在相當於音樂會節目單的DVD封面上,中國廣播民族樂團註明“協奏”,而不是“伴奏”,我想不會是隨意而為或者發生了什麼訛誤,一定會在音樂上有所追求有所作為。當然,王立平的音樂創作也是先睹為快的無需言喻的理由,這樣一部成功的連續劇音樂,其地位不亞於一部歌劇。

評價

如果說二十年前陳力唱紅樓夢,主要是憑質樸的聲音較好地把握住了整體風格;那么今天吳碧霞的歌唱,就聲和情而言都是爐火純青(聲樂技術上的挑剔只能留待專門家來進行)。正如現場採訪中王立平一語中的的評價:吳碧霞在音樂上,有天賦,又嚴謹。她氣息和聲音之通透,字音之清晰、圓潤,各方面都遊刃有餘地駕馭著歌唱器官,倘以寫文章來比喻,可謂高屋建瓴、開闔自如、曲盡其妙而無絲毫辭不達意之憾;而且她透過詞和曲進入了紅樓人物的內心深處,真正是以聲傳情,在王立平紅樓夢音樂典雅、精緻、哀怨、纏綿的總體格調中唱出了具體各曲的細微區別;尤其是她在行腔、潤腔的諸多細節上,快慢、強弱的“尺寸”“收放”(戲曲術語)上,更是體現了她對音樂的敏感性和音樂處理上的嚴謹性,恐怕許多細緻入微之處不是作曲家都能在譜面上一一詳盡反映出來的,而需要歌唱家二度創作時內心意會的靈感。我覺得《紅豆曲》<枉凝眉><秋窗風雨夕>等都唱得很好;<分骨肉>尤佳,探春遠嫁時深廣的憂憤被她唱得迴腸盪氣、催人淚下(但此曲似不宜唱兩遍,反而會沖淡高潮)。
器樂部分也非常好。編配是精心考慮了的,包括樂隊的編制(如何曲用何許樂器)、樂器的組合及其他配器上的各項常規。尤其是重視發揮民族樂器在色彩上的優長,因為民族管弦樂隊在和聲的音響效果上敵不過西洋管弦樂隊,而色彩之豐富卻非西洋可企及。如果說本場音樂會上竹笛、嗩吶、笙、管子等民族吹管樂器用得不濫,卻恰如其分,色彩效果基本上可與西洋管樂相當;那么彈撥樂部分就充分凸現了西洋樂隊所不具備的聲音色彩,彈撥群的集團效果自不必言說,即如音量較弱的揚琴,它的伴奏織體也能在樂隊中穿透出來,確實令人可喜。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分骨肉》一曲中的弦樂群,規模不大而其強弱變化跌宕起伏,動態幅度之大頗使人吃驚,很好地做成了通常得由高音管樂來完成的全曲高潮。樂隊中輕型打擊樂器的精巧點綴也值得細細品味。指揮張列也很出色。是他的嚴謹、細緻帶出了樂隊的整體表現效果,此外,形體動作美觀,樂感強,在音樂會現場有導引觀眾進入音樂情境的作用。(附:音樂傳播方式的變化,使我們觀眾能看到指揮的正面,這是不是意味著指揮將面臨一個講究面部表情的新課題?當然,張列很好。)
音樂會並不是沒有不足之處,說一說,期望其更加完美,主要是合唱部分。我完全能理解在各地巡演這樣的音樂會,隨帶著一個合唱隊會有許多困難,特別是演出成本問題,因此對合唱隊實行就地取材不失為權宜之計。但是,要錄製碟片,要保證質量,還得啟用人員精悍的專業合唱團。寧波這場的合唱團,唱得很認真、很努力,可是效果不理想,人數和音量不成比例。如果說男聲合唱(<聰明累>)還差強人意,女聲合唱充當烘托性伴唱時(《枉凝眉》)也差強人意,那么女聲合唱《晴雯歌》、混聲合唱《葬花吟》就不行了。女聲合唱音量單薄,根本無法從樂隊中穿透出來,樂隊的前奏、間奏與歌聲銜接時音量強弱反差太大(不知現場錄音時技術手段上有沒有疑問),《晴雯歌》唱得毫無表現力。而我個人最喜歡的就是王立平的這首曲子,因為它打破了歌詞的對稱性句法結構而自成樂句樂段,詞曲的配合既參差錯落又渾然一體,優美而別致。這次的演唱我覺得失望,反覆聽了多遍仍未能適應。<葬花吟>一是缺少渾厚的專業男低音,二是獨唱段落與合唱段落在速度處理上變化大,銜接得不好,歌隊比較被動,指揮帶得有點吃力,弱起樂句的起首歌詞常聽不見。此外,男聲合唱《聰明累》中,“似”“終”等字聲母的平舌、翹舌唱錯了。
至於音樂會實況的攝錄技術,業內可能普遍未及研究,僅靠幾個普通的攝像角度平平處理,肯定不是完美的交響樂轉播。我看過新加坡出版的《張曉峰二胡協奏曲音樂會》實況DVD,轉播者顯然是研究過總譜或者至少了解過樂曲的全過程,所以主奏的聲部包括每個聲部首席出現獨奏時(甚至極小巧的打擊樂器)都能及時給出近景或特寫,這對增添轉播畫面的豐富性以及引導音樂欣賞都是大有益處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